名老中醫印會河:補陽還五湯加味方治療腦梗死、腦血栓形成、腦出血后遺癥等經驗
印會河先生的父親印秉忠是清代名醫,江南孟河學派創始人費伯雄的第三代傳人。
補陽還五湯加味《醫林改錯》印氏加味
方藥:生黃芪50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5克.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廑蟲10克。
功用:活血通絡。
主要癥狀: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發生于睡臥之時.舌歪而蹇,語言不利,或偏頭痛.舌質紅.少苔,脈弦數。
辯證要點:本證系睡臥時腦血管血栓形成.因在睡臥時血流緩慢,最易形成血栓.血流運行受到障礙.則大腦某一部分得不到血液濡養,故出現半身不遞、口眼歪斜、舌歪而蹇,語言不利應當結臺CT、MRI等檢查確定診斷,納入辨證的內容之一。
適應證:腦梗死、腦血栓形成和腦出血后遺癥等。
加減法:重在上肢加姜黃10克、桂枝10克。重在下肢加牛膝10克、木瓜10克。
《醫林改錯》補陽還五湯印氏加味方
組成:生黃芪50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5克、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土元10克。
功用:活血通絡。
主要癥狀: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發生于睡臥之時,舌歪而蹇,語言不利,或偏頭痛、舌質紅,少苔,脈弦數。
辯證要點:本證系睡臥時腦血管血栓形成。因在睡臥時血流緩慢,最易形成血栓。血流運行受到障礙。則大腦某一部分得不到血液濡養,故出現半身不遞、口眼歪斜、舌歪而蹇、語言不利,應當結臺CT、MRI等檢查確定診斷,納入辨證的內容之一。
適應證:腦梗死、腦血栓形成和腦出血后遺癥等。
加減:重在上肢,加姜黃10克、桂枝10克。
重在下肢,加牛膝10克、木瓜10克。
驗案:張某,男,66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143880
初診:1993年2月1日
主訴:口舌歪斜1年余
病史:患者口舌歪斜,語言不利1年余,伴左手麻木,下肢無力,有時抽搐,大便略干,1~2日1次。
檢查:神志清晰,語言蹇擺,恬動不利。
CT示:多發性腦梗死,腦萎縮,舌質暗,舌根苔喊,脈滑。
辨證:風中血絡,氣虛血瘀。
西醫診斷:多發性腦梗死,腦萎縮。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熄風。
處方:生黃芪30克,赤芍30克,川芎15克,當歸30克.雞血藤30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地龍15克,蟄蟲12克,水蛭12克,生薏仁30克,木瓜15克,防己10克,桑枝30克,絲瓜絡10克,白附子12克,僵蠶12克.全蝎6克。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3年2月8日,藥后左手麻木減輕,下肢已不抽筋 舌質青,舌苔薄自,脈弦。繼服原方加入姜黃15克,桂技5克,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三診:1993年2月25日 服藥半月,左上肢麻木基本消失,惟感肢體恬動乏力 舌質紅,苔薄黃有剝脫,脈弦,繼以原方稍事加減,改為丸藥,鞏固治療。
處方:白附子12克.僵蠶10克,全蝎6克,赤芍30克,當歸30克,川芎15克,丹參30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生黃芪30克, 川貝母10克,元參1 克,夏枯草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海浮石18克.姜黃15克,桂枝6克.生牡蠣60克 10劑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攻2丸.1日3次
按語:該患者系多發性腦梗死1年之久,以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通絡,合牽正散以祛頭面之風;病為瘤疾,故加水蛭、廑蟲(蟄蟲)、地龍以加強活血化賽 疏通經隧之力;氣虛則麻、血虛則木,麻木與氣血虛弱有關,故重用黃芪,既能補氣,合當歸又能養血,通過補氣以加強活血通經的作用,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祛瘀,并有協同作用;地龍通經活絡。
另外,印老認為多發性腦梗死是頭腦中經脈閉塞,存在“障礙”,必須予以疏通,故加入軟堅散結的消瘰丸(元參、川貝母、川牡蠣)以及昆布、海藻、海浮石、夏枯草等,以疏通經隧掃除“障礙 ”促進康復。
偏癱截癱方 鄧鐵濤
組成:黃芪120~240克,赤芍15克,歸尾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5克,地龍10克,丹參24克,水蛭10克。
功效:益氣活血。
主治:中風后遺癥,外傷性截癱。
注:此方為補陽還五湯加味。
溫馨提示:本文處方,僅供專業中醫參考,不作個人處方之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