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全心全意,將來才不會只有追憶
關于這首《錦瑟》,歷史上至少有十幾種解讀:詠瑟說、情詩說、悼亡詩說等等。每一種解讀都有其獨到之處,然而在這些紛繁的解讀背后,卻隱含著一個共同的警示——用心感知當下,把握今天,切莫等到歲月流逝,徒留惘然的追憶和無盡的迷思。
生命匆匆,今日該做的事,就應全心全意去完成,不必為昨日之事憂慮,也不需為未來之事煩惱。唯有如此,方能于每一個當下,真切感受到幸福的自在真意。
一個夏日的午后,靈佑禪師剛從午睡中醒來。弟子慧寂入室問安,靈佑禪師見是慧寂,便將頭轉向墻壁。
“師父,您這是何故?”慧寂謙恭地問道。
靈佑禪師起身說道:“我方才得一夢,你試著為我圓圓看。”
慧寂聽完師父的夢,未發一言,只是端來一盆水為師父洗臉。
過了一會兒,靈佑禪師的另一弟子智閑也前來問安。靈佑禪師對他說:“我剛才小睡中得一夢,慧寂已為我圓了,你也替我圓圓看。”
智閑答道:“我在下面早就知道了。”
靈佑禪師笑了笑:“哦?那么是什么呢?你說說看。”
智閑同樣未言語,只是沏了一杯茶,端到靈佑禪師面前。
靈佑禪師對自己的兩位徒弟贊賞有加:“你們二人的見解,比舍利佛還要高明!”
圓夢的最佳途徑便是將其忘卻!夢中所歷,盡管精彩紛呈,終究不過是虛幻一場,對現實又有何裨益?醒來后,洗去臉上的睡意,再品一杯清茶,這才是真切而圓滿的生活。何必糾結于夢中那些人和事所蘊含的隱喻與暗示呢?
唯有心無旁騖地前行,方能步步生蓮。將全部心神專注于當下,才能使人間行走的每一步,都綻放出獨屬于自己的蓮花。
弘一法師便是如此,他絢爛多彩的一生,與其“活在當下”的生活哲學密不可分。身為名士時,他沉醉于聲色犬馬,縱情于詩酒文章,狂放不羈,堪稱一位純粹的名士;而一旦剃度為僧,便將塵世舊夢悉數放下,了無牽掛,“芒鞋禪杖走天涯”,成為一位心無掛礙的得道高僧。
夏丏尊先生曾言,弘一法師做人的獨特之處在于“做一樣,像一樣”。而俞平伯的描述則更為生動且全面:“少年時為公子,宛若翩翩公子;中年時成名士,恰似風流名士;參演話劇,儼然專業演員;研習油畫,仿佛美術大家;學習鋼琴,如同音樂才子;創辦報刊,勝任優秀編者;擔任教員,堪比良師益友;皈依佛門,盡顯高僧風范。弘一法師之所以能做一樣像一樣,皆因他對每一件事都投入了認真、嚴肅、乃至獻身的態度。”
若人人皆能以認真、嚴肅、獻身之心對待諸事,自然能做一樣,像一樣,且每一件事都將如同一朵清凈自在的蓮花般綻放。
然而,現實中大多數人卻難以專注于當下。他們或悲嘆過往的苦難,或緬懷昔日的輝煌,或憂慮未來的生計,或憧憬來世的福報。如此一來,便辜負了這匆匆流逝的歲月,以及旅途中美艷盛開的繁花,更可惜的是,他們辜負了自己。
石屋禪師有一首偈子云:“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當枝頭的梅子尚未成熟,你又能做些什么來促使它成熟?當窗下的梔子還未結出花苞,你又能采取何種措施使其花滿枝頭?實際上,這些都是徒勞無益的疑問。梅子未熟時,不妨去曬曬太陽;梔子未開時,不妨去欣賞夕陽。當我們從今日已然成熟、盛開的清風明月、晚風斜陽中感受到心滿意足的幸福時,那梅熟梔香便會自然而然地悄然而至,與我們人生的“錦瑟”之音和諧共鳴。佛陀所期許的我們的幸福圓滿,或許正是如此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