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五毒”:貪嗔癡慢疑,被視為惡業根源!
隨著達云方丈生前的吃穿用度曝光。
網友質疑,他要真是什么大善人,怎么才51歲就死了?
知情人更是曝光方丈的死因,他的命數,恐怕早就定好了……
網友質疑吃穿用度奢侈
這佛教“五毒”,分別指的是:貪欲、憤怒、愚昧、傲慢、猜疑。
常有這些心態的人會發現,自己做什么都不順。
仿佛有一股氣,堵著五臟六腑,而氣不順,自然也影響身體健康。
并且和普通人想的不一樣,出家當和尚,并不就是真的和世俗隔絕了。
這位達云方丈,不僅要吃齋念佛,還身兼數職。
一邊要管中國佛教協會,一邊還是天津市佛教協會的會長。
出家的初衷,本是戒掉世俗欲望。
可達云方丈坐到這個位置上,難免的,就會面對很多誘惑。
如今,他才51歲,就突然發病逝世。
給一眾弟子,打了個措手不及,也很是想不通。
在他死后,很多獻過香火的香客,也都想到場祭拜。
但是弟子們只想讓師傅安安靜靜的走,直接閉寺弄了個祭臺為他祈禱。
而網友,就是從祭臺上的香爐、祭品上,品出了一絲不對勁。
印象里,出家的和尚天天食素,也不在乎錢財,兜里應是一干二凈。
可達云方丈的祭禮,稱得上十分豪華!
祭拜用的是大捧的鮮花,就連香爐都是鍍金的,看上去可不便宜。
以前達云方丈的照片也被網友扒了出來,喝的茶吃的水果糕點看上去都很高端。
而且他睡的房間,不是只有青磚,還有很多擺件掛飾。
這小日子,比很多老百姓過的都舒坦!
所以就有很多人說,達云方丈作為佛門的和尚,破了佛門的戒。
嘲諷他51歲就走了,是遭受了“報應”!
有知情人還透露,達云方丈死的很痛苦,走的可不怎么安詳……
死因曝光
據了解,達云方丈是昨日凌晨突然發病去世的。
而奪走他性命的,正是他這個年紀的人,普遍會得的一種?。?/p>
心梗!
其實達云方丈突發心梗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他是大悲禪院的方丈,沒辦法歇息,每天還得很早起來念經。
和尚的飲食又長期缺乏營養,身體素質肯定是不如天天下地干活的老農民。
而且前面提到了,他身兼數職,所以他平時一定很忙。
人一忙起來,加上上了年紀,難免的會刺激到心臟。
心梗死平時,肯定是時常能感覺到心臟不舒服,臉色也會發黑、嘴唇烏紫。
只能說,達云方丈的修行還不夠,不能完全放下一切事務,讓自己好好歇歇。
但凡多注意點,把事情多分擔給別人,讓自己肩上的擔子輕一點。
也不至于,才51歲就撒手人寰了!
至于網友質疑的,達云方丈貪念太重,過分沾染世俗金錢,完全是錯怪他了!
生前口碑有目共睹
達云方丈身邊的弟子,最是知道他的做派,有多么的清正。
這幾年,方丈一直在助力于慈善捐助事業。
香客們貢獻的香火錢,都被他捐給了貧困學子,以及支持宗教研究。
也正是因為得到了這么多弟子的敬重,他死后的祭臺才會這么豪華。
而且換句話說,一個做了這么多善事的大師,死后難道不配這些待遇嗎?
人來世上走一遭,不就希望自己走了,也是體體面面的。
面對網友的質疑和詆毀,有不少香客,也自發為達云大師正名。
有人直接曬出和達云方丈的合照,照片里大師笑的十分和藹。
從面相看,大師就不是那種心術不正的人!
還有網友知道了達云方丈去世的消息后心痛不已,發短信給他表達自己的思念。
這位朋友還說,以后每次路過五臺山碧山寺,都會在心里為他祈禱。
有這么多人,都自發的為達云方丈祈福,可見他生前的口碑。
也希望他的弟子,能夠學習達云方丈,做更多的善事。
達云方丈人雖已死,但他的影響還在,受過他恩惠的人也會一直記著他。
而且對于達云方丈來說,去世怎么不算是一種解脫呢。
至少他到天堂,不會再這么累,操心這么多了!
各位覺得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參考信息源:
[1].津云抖音官方賬號《天津市大悲禪院方丈達云法師 凌晨因病在天津安詳示寂 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天津市佛教協會會長 世壽51歲,僧臘27年,戒臘27夏7月14日上午九時在天津大悲禪院妙法堂舉行追思會》2025.07.11
[2].微信公眾號: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會 《南開大學“慈心助學金助教金“捐贈儀式舉行》2021年10月22日
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