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新韻
詩與遠方
南水發現之
夏津篇②
編 / 者 / 按
為深入挖掘南水北調工程綜合效益,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新聞宣傳中心開展“南水發現”專題宣傳,講述工程在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的顯著成效,大力宣傳縣域特色經濟,推廣南水北調水文化旅游產業。
南|水|發|現
活動第二站
讓我們走進夏津縣
夏津篇(二)
南水助力“噸半糧”
近幾年,南水北調東線德州段工程經濟效益初顯,特別是夏津段,工程發揮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夏津歷史上是黃泛區,干旱頻發。棉花作為耐旱作物,在夏津廣為種植,夏津是中國紡織名城。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水以來,水利條件得以改善,加速了夏津從種植棉花向種植小麥轉型,有效提升了當地農戶的經濟收入。
水是保證小麥高產穩產的核心要素之一。過去,缺水是制約小麥大規模種植的關鍵瓶頸。現在水源相對穩定,大規模種植小麥、創建“噸半糧”成為可能。
“噸半糧”是指在同一塊耕地上,全年兩季(小麥 + 玉米)糧食畝產合計達到1500公斤(3000斤)以上。夏津縣是德州市首批確定的10個“噸半糧”核心創建示范區之一。
即將成熟的
小麥田
六五河
節制閘
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水之前,德州段渠道沿線村莊基本上靠抽取地下水灌溉田地,長期使用后,土壤板結、鹽堿化,影響產量。近年來,夏津縣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七一·六五河輸水主干線納入縣域灌區一張圖中,充分利用其輸水及系列影響處理和續建配套工程,改善了灌溉條件,小麥關鍵越冬水和返青水有了保障。
南水北調德州局積極創新調水工作,探索聯合調度機制、創新水量置換模式,采用水源聯合調度,助力地方實現長江水、黃河水、運河水、存蓄雨洪水等多水并用。在小麥返青期、灌漿期和夏收夏種期,沿線村民用河水進行灌溉,畝產提高了三分之一,每畝至少增收約500元。
今年二三月份,德州市平均降水量較去年同期偏少82%。為緩解小麥春灌用水短缺,南水北調德州局按照省水利廳要求,積極配合地方水利局開啟輸水干渠兩岸9處涵閘和2處揚水站,為當地農業發展引來源頭活水、注入蓬勃生機。
五月初,德州市平均降水量較去年同期偏少57.1%。為滿足沿線村民農田灌溉需求,南水北調德州局配合地方水利局,有序組織沿線村民從渠道取水灌溉。六月,正值三夏生產用水高峰,南水北調夏津段工程分兩路向武城縣調水,保障沿線農業夏播夏種,分水240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約40萬畝。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破解了夏津縣水資源匱乏瓶頸,推動當地從耐旱棉花向高產糧食作物轉型,通過多水源聯合調度,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為夏津‘噸半糧’示范區建設提供高水平的水安全保障。”夏津縣水利局黨組成員李寧說。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打通了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可靠水資源支撐。南來活水潤沃土,夏津縣多個“噸半糧”核心示范區已經實現糧食產量“二十連豐”。
撰稿 | 魯英梅
封面 | 陳思璐
視頻 | 楊振羽
責編 | 安亦揚
校核 | 陳思璐
審核 | 李東海
【猜你不想錯過的精彩內容】
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為“信語南水北調”點亮星標!
點亮在看,關注南水北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