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聽起來像是未來已來:AI 輔助診斷、遠程問診、智能穿戴設備……但當我們真正走進醫院、打開 App、面對醫生時,這些“智慧”真的解決了核心問題嗎?還是只是披著科技外衣的舊瓶新酒?本篇文章將帶你撥開技術的迷霧,重新審視智慧醫療的真實面貌:它究竟是醫療體系的加速器,還是另一場“偽智能”的幻覺?
———— / BEGIN / ————
近期因家人生病,在新一線城市親身經歷了門急診及住院服務的全流程。這一體驗促使我對曾參與并引以為傲的“未來醫院”項目及智慧醫療實踐,產生了全新的、更深刻的認知和理解。
首先分析下用戶畫像:
患者為59歲男性。既往有吸煙史,現已成功戒煙;既往有長期每日飲酒史,現為偶爾飲酒。確診基礎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患者生活方式特點為:偏好高脂飲食、日常運動量顯著不足。診前
本次家人因急性腹痛就診期間,痛風癥狀同時發作。面對突發性疾病,需明確診療方向時,腦海中浮現的首要問題是:“痛風發作應如何選擇專科科室?”。
作為醫療行業從業近十年的產品設計者,我下意識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如“某紅薯”)檢索醫院與科室推薦,卻意識到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包括自身參與打造的醫療產品在內,竟無任何行業解決方案能成為我的優先選擇,這一發現令人深感詫異。
此刻,我迫切期待一個具備醫學邏輯與場景洞察能力的AI輔助決策系統。它應能整合患者既往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區域醫療資源分布及實時門診信息,跨維度分析后提供中肯建議:例如精準推薦匹配的醫院、科室及醫生,甚至規劃最優就診路徑。
診中整個漫長的「診中」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A醫院首診
本次家人因急性腹痛首診于三甲醫院A普通內科,完善相關檢驗檢查后,家人從接診醫生處獲取的信息是腎結石(后查閱書面病歷實際記錄為腎積水),醫生的方案是藥物保守治療并予以輸液支持。
2.轉至B醫院首診
治療持續不足一周,腹痛非但未緩解反而加重,遂轉至三甲醫院B急診科就診。
B醫院醫師在復核A院檢查結果基礎上,補充必要檢查,確診為尿路結石合并感染,予抗炎治療,并明確要求次日于本院泌尿外科與腎內科專科門診。
3.B醫院專科就診
次日就診,腎內科首診醫師認為需優先處理泌尿外科急癥,建議立即轉診;最終經泌尿外科專科評估,明確核心病因為尿路結石繼發腎積水。
制定分階段治療方案:
第一階段門診留置輸尿管支架管解除尿路梗阻,促使肌酐水平(當時肌酐達到350左右)回落至安全范圍;
第二階段擇期行結石取出術(需咳嗽好轉后)。
此外,泌尿外科醫師同步推薦本院腎內科專家,以制定腎功能恢復的輔助治療方案。
4.等待手術階段
1)痛風診療
鑒于家人既往痛風病史及當前急性發作,遂前往B醫院風濕免疫科普通門診就診。
由于患者同時存在腎功能不全,常規抗痛風藥物禁忌使用,故治療方案調整為糖皮質激素控制炎癥。
醫生特別強調,痛風癥狀緩解后若無發作應停止用藥。
此前家人痛風發作時常自行于藥店購藥處理,此類藥物實際對腎功能損害顯著。
2)咳嗽治療
同期,因家人存在持續性咳嗽癥狀,為排除肺炎可能,同期就診于呼吸內科專家門診。
經完善相關輔助檢查,肺炎診斷得以排除,實驗室結果提示肌酐水平顯著過高。接診專家評估后,建議立即轉至急診科進行靜脈輸液治療以降低肌酐。
3)后續處置
此后,遵醫囑多次于急診科接受靜脈輸液治療,并定期于門診復診、開具檢驗單監測相關指標(如肌酐等)。
直至手術前期,針對術前準備存在疑問,再次預約主刀醫生門診咨詢。
主刀醫生評估后指出,此前的頻繁急診與門診流程實非必需,因住院期間完善的院前檢查將涵蓋所有必要評估項目。
5.住院手術
預住院模式在優化診療流程方面展現出顯著便利性。然而,其信息透明度仍有待提升,主要體現為:
我們無法提前獲知主刀醫生信息、預估手術開始時間及預計手術時長等關鍵信息。
手術當日臨近中午(約11:30)方接到護理人員通知,提示原定上午的手術可能延至下午14:00左右進行。我們就根據此安排先去用餐,結果剛剛到餐廳就接收到送手術室的短信通知,隨即又折返至醫院。
此外,手術過程中,病房床旁信息顯示系統未能實時更新手術進度狀態,直至家人返回病房,我們才能確認手術結束。
就「診中」環節,發現或遇到以下問題
1.信息不透明
相較其他的缺陷,當前信息透明度問題屬于相對易于改進的環節。其核心矛盾集中于兩點:
其一,關鍵診療節點信息缺失(如主刀醫師身份、手術排程等基礎數據未向患者端開放查詢);
其二,術中進度同步機制失效(典型表現為床旁信息系統未實時更新手術狀態)。
從可實現角度分析,前者可通過擴展患者移動端數據展示內容解決,后者則需排查系統穩定性或故障進而進行優化。
2.診斷不全面
在A醫院首診過程中,接診醫師未能針對肌酐顯著升高(檢測值近200μmol/L)這一高危指標完善相關檢查,導致未能及時識別尿路結石繼發腎積水的根本病因。
當前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DSS)技術已相對成熟,依據腎功能異常預警規則,此類場景本應觸發系統推薦補充影像學(如超聲)及尿路感染篩查等關鍵檢查。該CDSS在此次診療中未發揮預期作用,其具體原因個人就不得而知了。
3.資源調配低效
個人充分理解政府部門規范門診輸液行為的政策初衷系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但是,當門診醫師經專業評估確需進行靜脈輸液治療時,現行流程要求患者轉至急診科處置,在急診分診評定為四級(非急癥),差不多候診3小時才能獲得輸液處方!建議參考“簡易門診”服務模式,提升特定患者的就醫體驗。
4.流程碎片化
筆者認為這是本次就醫經歷暴露的最關鍵問題:當患者同時患有好幾種病(比如痛風、腎積水、咳嗽)時,醫院各科室之間缺乏高效協作,導致我們被迫自主輾轉于風濕免疫科、泌尿外科、腎內科等多專科。
原來筆者在設計院內系統的時候,都會包含單科會診以及多學科會診,但是在實際的就診過程中并未應用。當然筆者也沒有現場咨詢醫生原因,只能事后進行搜索查詢,追溯到可能的原因有二:
臨床評估未達會診緊急閾值;
門診場景下醫生時空資源約束導致即時協同困難。
足以可見“線上遠程會診”的重要性。
此外,盡管接診醫師已制定階段性治療計劃,但方案傳遞主要依賴口頭告知或當次病歷中的碎片化記載,缺乏系統性的患者端路徑可視化工具。
其實現有不少私立醫療機構已應用門診臨床路徑電子化系統,使患者可實時追蹤檢查、用藥、復診等全流程節點。只是對于公立醫院的實施可能難度更大吧。
5.智能化提醒的缺失
本案例中,筆者的家人多次自行復用歷史處方藥物,導致藥物性腎損傷風險顯著升高。
這凸顯出建立個人用藥智能監護系統的必要性:通過數字化工具集成用藥記錄、病史數據及檢驗指標,可實現智能化多重防護,達到實時風險預警、主動干預提醒、閉環健康管理。
診后
說完「診中」,再來聊聊「診后」。
完成「診中」階段的泌尿外科結石取出手術后,患者仍需執行兩項關鍵診后安排:
1)于術后半個月返院取出輸尿管支架;
2)前往腎內科評估腎功能改善的治療方案。
為規避多科室輾轉帶來的不便,亟需一款具備智能提醒功能的輔助工具——能主動推送醫生排班更新信息,在適宜時間觸發掛號提醒,免除個人自行記錄與規劃復診流程的負擔。
結語
在親歷家人此次診療流程前,筆者曾認為B醫院的智慧醫療體系已達到較高水平——這種認知源于自身作為年輕、無基礎疾病患者的就診體驗,其單次掛號或住院即可解決多數問題。
然而,面對多病共存的老年患者復雜病情時,現有系統在跨科協同與連續性照護方面顯現明顯不足。
這反映出智慧醫療設計者對多元臨床場景體驗的缺失,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化”,仍需持續深化系統適配能力。
此次經歷亦警示:家人健康更需日常的主動關注。
為此,筆者已將現有健康監測產品與家人信息全面綁定,建議各位讀者同步建立家庭健康管理機制,強化對親屬健康狀況的持續追蹤。
本文作者:五五五檬檬
想要第一時間了解行業動態、面試技巧、商業知識等等等?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跟優秀的產品人一起交流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