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南頻道
辛靜
當青銅鉞的寒光劃破舞臺的夜幕,當鸮尊的紋路在光影中流轉,一位身著殷商鎧甲的女子手執馬鞭,清亮的豫腔穿越時空——中國首位“女戰神”婦好,在豫劇的鏗鏘韻律中從殷墟的黃土里蘇醒……
7月9日—10日,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豫劇《婦好》2.0版走進婦好的“家鄉”安陽,為觀眾帶來一場文化盛宴。這部融合考古實證與藝術想象的劇目,不僅讓三千年前的巾幗傳奇煥發新生,更以豫劇為載體,展現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蘊,在當代舞臺上呈現出鮮明的文化特色。
豫劇《婦好》在安陽演出劇照。河南豫劇院青年團供圖
考古與藝術的雙向奔赴:讓三千年文明在舞臺上綻放新輝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的發掘,為中華文明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葬的1900余件器物中,鸮尊的神秘紋飾、青銅鉞的威嚴形制,不僅印證了甲骨文對婦好的記載,更讓這位集軍事統帥、政治家、祭司于一身的商王武丁王妃,從泛黃的史冊中走到世人面前。
“婦好是有考古實物確證的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女政治家,她顛覆了我們對商代女性的認知——擁有獨立封邑、統帥萬軍、執掌祭祀,這樣的女性形象在早期文明中堪稱奇跡。”編劇張凌羽在劇院后臺感慨道,“她有自己人生的追求,也有事業的追求,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大女主,在多方面都能給我們現代女性一些啟發,將她搬上舞臺,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豫劇《婦好》在安陽演出劇照。河南豫劇院青年團供圖
為了讓考古成果與藝術表達精準對接,劇組曾多次奔赴安陽殷墟博物館調研。“劇中的祭祀場景和占卜過程都比較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歷史場景。商人尚白,白色在當時是比較尊貴的顏色,劇中婦好的服飾也符合商代的服飾特征。還有,鉞在商代常常被用來作為王權的標志,當劇中婦好手中的青銅鉞在燈光下折射出冷光時,觀眾看到的不僅是一件道具,更是商代軍權的象征。”戲劇創作的嚴謹讓歷史學者也為之贊嘆,看完劇后,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申文喜給予肯定,“《婦好》實現了考古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完美平衡,讓觀眾在欣賞戲曲時,不知不覺也觸摸到了商文明的肌理。”
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團長關效宇認為,這種創作模式本身就是一種突破:“《婦好》將視角投向上古歷史,既是題材的拓展,也是對戲曲承載文明記憶功能的探索。”劇組歷時五年多,打磨三十余稿,把甲骨文記載的“婦好征伐羌方”“主持燎祭”等史實,轉化為“戰鼓擂動揮師出征”“高臺祭祀溝通天地”等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舞臺場景,讓沉睡三千年的歷史有了可感的溫度。
7月9日晚,婦好扮演者吳素真在演出前接受采訪。人民網 辛靜攝
以情塑魂:從“女戰神”到“真性情”的藝術突破
“我愛我家鄉,我愛我大商,我愛我的馬,我愛我的郎”——當婦好的扮演者吳素真唱出這句飽含情感的唱詞時,劇場內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這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徹底打破了觀眾對婦好“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刻板印象,塑造出一位兼具鐵血與柔情的立體女性。
“最初我總想著‘戰神’要威風凜凜,所以開始在塑造‘婦好’這個人物時,我會端著,卻忽略了她也是妻子和妹妹。”吳素真在后臺接受采訪時坦言,為了理解并詮釋好這個角色,她整理了各種能搜集到的關于婦好的公開報道,并多次與編劇溝通探討,反復斟酌劇本,梳理人物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我明白了,婦好不僅是一位英雄,更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這種認知的轉變,讓2.0版的婦好有了更豐富的情感層次:戰場上,她是披甲執鉞的統帥,唱腔高亢如裂帛;朝堂上,她為廢除“人牲”制度與大臣激辯,語氣懇切堅定;與失散十年的哥哥重逢時,她憶起當年的幸福時光,唱腔歡快靈動。
“現在再演婦好時,她和哥哥之間這種小家女的感覺,我演得就更自如了。”吳素真說,“觀眾喜歡她,就是因為她不僅有英雄和光輝的一面,還有生活和可愛的一面。”
2.0版對“情”的深化,成為該劇最大的亮點。“我們強化了婦好與兄長侯皋的手足情、與子昭的夫妻情,更突出了她的家國情懷和對百姓的悲憫之情。”編劇張凌羽說。
7月9日演出結束,演員與觀眾熱情互動。人民網 辛靜攝
這種情感共鳴深深感染了觀眾。“周六日在鄭州連看兩場,今天又追到安陽,三刷《婦好》看不夠,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從上周日到今天)已經上班三天了,時不時還在回味某些唱詞和細節。”7月9日晚,在安陽三刷該劇后,鄭州觀眾岳旭升還意猶未盡。
“《婦好》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戲劇作品,更是一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它讓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重新認識了這位被歷史塵封的女英雄。”安陽觀眾楊春蕓說。
戲迷小夢也感慨:“今天在我們家鄉安陽看了豫劇《婦好》,深受感動!從心底喜歡婦好,她打破了傳統束縛的枷鎖,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女性無限的可能。”
“我們不想塑造完美的神,而是要展現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堅守初心的人,這樣的英雄才能真正走進觀眾心里。”觀眾的感受也正印證了劇組主創人員的創作初衷。
7月10日,游客在殷墟博物館參觀婦好墓遺址剖面圖。人民網 辛靜攝
文旅共振:讓河南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7月9日和10日晚,《婦好》在安陽上演。這場“回家”的演出,不僅是巡演的一站,也是河南“戲曲+文旅”融合的生動實踐。
在安陽的演出,不少觀眾從南陽、漯河、新鄉等地追隨而來。演出結束,在劇場外面還碰到多位來自外省的戲迷,他們攜家帶口,不但為看《婦好》,還準備好好游覽下安陽,直觀感受下殷商文化。
“昨天帶孩子去參觀了殷墟婦好墓,明天準備再去殷墟博物館看看。”看完演出,山東游客李女士說,“豫劇唱腔與商代的青銅紋太搭了!這種‘看劇+尋根’的旅行,比單純打卡有意義得多。”
“這部劇太好了,看一遍怎能過癮?”來自河北邯鄲的王先生笑聲爽朗,“以后有機會,希望能邀請劇團去我們家鄉演出,讓河北的老鄉也切身感受下豫劇的魅力!”
戲劇的熱度也帶動相關文創產品銷量增長。“這幾天,‘婦好鸮尊’造型的冰箱貼、青銅鉞紋樣折扇賣得都挺好。”7月10日,殷墟景區內一家經營文創產品的負責人說,“甲骨文姓氏鑰匙扣也很受歡迎,進店的游客喜歡在這里尋找自己的姓氏,不少人也會選擇帶走一個。”
“下一步,我們還將考慮推出劇場入場券與景區門票的聯動優惠政策,打破單一消費場景局限,探索‘觀演+游覽’的新型文旅消費模式,讓文化體驗與旅游觀光形成互補,進一步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藝術處副處長解東表示。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婦好》以“唱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為目標。劇組不僅在傳統戲曲框架內創新,還主動擁抱新媒體。據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11日晚,劇目演出片段在抖音、小紅書等短視頻平臺的播放量逾千萬,話題討論度近600萬。
7月10日,劇組部分主創人員參觀殷墟遺址婦好墓。人民網 辛靜攝
豫劇《婦好》的巡演之路,既是一場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對話,也是一次文旅融合的生動探索。它以豫劇為橋,讓殷商文明從考古報告中走出,在戲腔里鮮活,也讓更多人在藝術與歷史的交織中,觸摸中原文化的深厚根脈,讀懂河南,愛上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