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銅燈,金光燦爛、燈影灼灼,凝聚著泱泱大漢的氣度與神韻,閃耀著悠悠千年的中華文明與智慧。長信宮燈,這件來自西漢的鎏金銅燈,自20世紀60年代現世以來,以精巧的設計、高超的工藝、豐富的文化信息,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明星”文物,被譽為“中華第一燈”。
國寶現世
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陵山,解放軍某部在執行國防施工任務時,意外開啟了一座塵封千年的古墓。消息層層上報后,挖掘獲得中央批準,周恩來總理親自作出重要指示,委派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統籌發掘事宜。隨即,一支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工作隊與當地駐軍聯合組建的考古隊伍開始了工作。
隨著金縷玉衣、車馬儀仗、刻銘銅器等珍貴文物不斷出土,結合歷史文獻記載,考古專家經過仔細勘察文物、深入了解發掘情況,最終確認這座古墓的主人應是西漢中山國第一代王劉勝。在對劉勝墓的考察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其北面區域地貌特殊,人工修整痕跡明顯,與劉勝墓有著相似之處,由此猜測附近或許還存在另一座墓葬。在后續發掘中,第二座墓葬現世,其中出土的銅印成為確認墓主人身份的關鍵證據——銅印兩面分別刻有“竇綰”與“竇君須”字樣。經綜合分析,考古團隊認定這座墓的主人正是劉勝之妻竇綰。而聞名遐邇的長信宮燈,就是在此次發掘中驚艷亮相的。
長信宮燈通高48厘米,因為燈上刻有“長信”字樣,得名“長信宮燈”。此燈通體鎏金,銅制燈體中空,外形是一宮女跪坐執燈,右臂高高舉起,垂下的袖管成為燈罩;她左手執燈座,燈座上置燈盤,燈盤可轉動,燈罩則由兩塊弧形板組成,上下緣分別嵌入燈罩、燈盤的凹槽,可以調節出光口的大小,便于改變燈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除長信宮燈外,滿城漢墓還出土了器皿形燈、動物形燈等形制各異的燈具,僅銅燈就20件(劉勝墓出土15件,竇綰墓出土5件)。這些燈具造型生動、功能合理,既可消煙除塵,又可擋風調光,有的還可以拆洗,便于攜帶,生動反映了漢代燈具技藝的發展。
造型藝術
中國古代燈具肇始于何時尚無定論。從考古發現情況看,早在新石器時代,燈具的雛形便已產生。根據戰國的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推斷,我國最晚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并使用燈具。《楚辭》有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這是文獻中“鐙”字首次被用于直接稱呼照明燈具,直到戰國晚期銅燈出現并逐漸廣泛應用,“鐙”字才成為指代燈具的通用稱謂。戰國時期的青銅燈,主要有豆形燈、盒形燈、多枝燈、人俑持燈和獸形燈等。到了漢代,燈具更加普及,造型方面,除承襲戰國座燈之外,出現了懸掛方便的吊燈。質地方面,除了青銅燈、陶燈之外,出現了鐵燈、玉燈和石燈等。設計、紋飾種類較之前也更為豐富多彩,體現著科學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尤以長信宮燈此類最為典型。
這種空管狀結構的燈稱為“釭燈”,《廣雅·釋器》載“凡鐵之中空而受枘者,謂之釭”。它是漢代出現的燈具造型,深受貴族喜愛,常常被設計成牛、鳳、魚雁等動物型或是其他器物型,比如劉勝墓出土的爐型燈,山西襄汾西漢墓、陜西神木漢墓出土的雁魚型釭燈,長沙北門桂花園西漢墓、江蘇雎寧劉樓東漢墓的牛型釭燈,廣西合浦望牛嶺西漢木槨墓出土的鳳型釭燈,等等。在眾多漢代燈具中,長信宮燈獨樹一幟,它是目前已發現的唯一一件以人俑為造型的釭燈,別具藝術魅力與歷史價值。
這種釭燈是因何出現的,又有什么獨特之處呢?漢代燈具以動物油脂為燃料,當燈火點燃時,沒能完全燃燒的油煙會彌漫室內。而釭燈獨特的中空結構可以改善這一問題。以長信宮燈為例,燈在使用時,油煙能夠隨著熱空氣的推動上升,沿宮女的袖管進入中空的燈體內,遇金屬壁后逐漸冷卻凝結在內壁,避免污染室內空氣。整件燈具由分鑄的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組成,可拆卸組裝,便于清潔積存在內部的油煙。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來華訪問看到長信宮燈后感慨,稱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有環保意識,讓人驚嘆。
曲折流轉
長信宮燈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長信宮燈上刻有“陽信家”“長信尚浴”“今內者臥”等銘文9處共65字。從銘文的字體、刻工等觀察分析,應屬多次刻成,刻“陽信家”字樣的有6處,字跡工整,底座周邊的“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內者臥”則顯潦草。長信宮,當時是劉勝的祖母、太皇太后竇氏居住的寢宮,“陽信家”則或與陽信夷侯劉揭、陽信長公主有關。這些銘文顯示它應是幾經輾轉才到了竇綰手中。
目前專家對長信宮燈的流轉經歷有兩種看法。第一種看法是,這件燈具最初的主人是陽信夷侯劉揭,后來劉揭的兒子劉中意因參與“七國之亂”被廢黜,此燈被沒收,歸竇太后居住的長信宮所有。第二種看法是,這件燈具最初的主人可能是陽信長公主。陜西茂陵出土了十幾件刻有“陽信家”銘文的精美文物,這些器物上的銘文,與長信宮燈刻字在風格、筆法上高度契合。有學者經研究指出,在當時的皇室成員里,陽信長公主身份特殊,作為漢景帝與王皇后嫡出之女、漢武帝胞姐,只有她擁有財力和物力來鑄造包括長信宮燈在內的這批銅器。無論最初的擁有者是誰,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這盞燈后來被收于竇太后的長信宮內,可能是因為竇太后與竇綰有親緣關系,最終將它賜予了竇綰。
文明氣度
長信宮燈也是反映漢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漢代的幾、案、床、榻等家具都比較矮。按照文獻記載,漢代的書案一般高約30厘米至40厘米,漢魏的獨坐式小榻一般高度在12厘米至28厘米。滿城漢墓出土的這批銅燈高度在10厘米至50厘米,置于不同案幾上,與人們跪坐在地上的高度大體相符,十分科學、實用。比如長信宮燈,燈高為48厘米,加上案幾、總高度在70厘米左右,可以與人們跪坐時的視線基本相宜。
長信宮燈設有的擋風調光的燈罩、消煙除塵的導煙管及分鑄組裝等技藝,在漢代青銅燈具中并不罕見,這生動反映了早在西漢時期,中國人就已探索解決煙燈污染的問題,并為此貢獻了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長信宮燈的絕妙之處在于,將人物塑形與燈具的功能性、實用性融為一體。當燈盤點燃時,燈煙通過宮女右臂進入中空的體內,燈火的映照又增添宮女形象的華彩。
國家寶藏(統一氣象)15克圓形銀質紀念幣
正常光線下的效果(左)和紫外燈照射下的煙霧由袖入腹的工藝效果 工匠在塑造燈體形象時也傾注了聰明才智。整體上,長信宮燈執燈宮女比例勻稱,身體各部分及五官、發飾、衣著刻畫細致入微。宮女面容清秀、細眉細眼、雙唇微抿,表情恬靜優雅。她坐姿挺拔,膝蓋并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目視前方,這種跪坐的姿態,展現了漢代端莊、靜穆、謙恭的禮儀風范。
從長信宮燈上我們還能夠看到宮女的發式,是漢代女子層層綰結堆疊的挽髻,類似于今天的盤頭。頭上的頭巾叫“巾幗”,可以束于頭頂,也能巧妙覆蓋前額,增添端莊氣韻,或是圍在發際,兩側垂帶,為整體造型增添靈動之美。宮女身著深衣,衣袖寬闊舒展,袖口精心鑲邊,頗顯精致,而衣領則采用了獨特的交領設計。從漢代到近代的悠悠兩千多年間,華夏衣冠不斷演變革新,衣袂的長短、剪裁的寬窄皆順應不同時期的審美與需求更迭。然而,深衣始終以其獨特的規制貫穿歷史脈絡,從形制結構到穿著方式,堅守著漢代初創時的核心范式,影響深遠。
兩千多年后,長信宮燈再次現世,成為文明傳承的使者。1973年5月起,它同其他國寶文物一同多次踏出國門,帶著外交使命赴世界各地傳播中華文化,成為了享譽中外的文化使者。2002年,長信宮燈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除國內巡展外,它守候在河北博物院“大漢絕唱 滿城漢墓”展廳,肅穆而閃耀,講述著深厚燦爛的中華文明故事,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聲明:本文轉載自"中國金幣網"官網,來源:《中國金幣文化》編輯部,作者:趙小姣(河北博物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