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畢業季,懷著對校園生活的不舍,一批批學生走出校園,開啟了全新的人生階段。乍看之下,大家似乎擺脫了沒日沒夜的課業壓力,但卻不得不在社會這門大課中摸爬滾打,日復一日地“打怪升級”。
說到畢業的復雜心情,豐子愷曾寫道:
畢業的快樂,常在于未畢業之時;一畢業,快樂便消失,有時反而來了悲哀。……出校之后,有的升學未遂,有的就職無著。即使升了學,就了職,這些新世界中自有種種困難與苦痛,往往與未畢業時所預想者全然不符。
談到普通人的求學之路,豐子愷曾說:
這也是世間一件矛盾的怪事:平常出了錢總希望多得幾分貨,只有讀書,出了學費只希望少上幾天課。......于此足見讀書這件事不是平常的買賣。
豐子愷
談到自己的教育經歷,豐子愷也曾懊悔:
我自己青年時代沒有好好地受教育,年長后常感知識不全之苦。幾何三角的問題我不會解,物理化學的公式我看不懂,專門科學的書我都讀不下去。屢次希望補修,至今不能實踐。
今天,我們從豐子愷漫畫隨筆集《用力去哭,用力去笑》中,摘選了普通人都會經歷的教育之路剪影:學習、考試、升學、擇業……這些文字、漫畫極為生動,富有洞察力,讓我們借他的雙眼,再一次回望我們的求學、求職之路。也祝所有的畢業生前程似錦,勇敢擁抱未來,找尋屬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01.珍惜青年求學時代
青年們在校時不用功,往往預期出校后自行補修;或者在就業后抽閑補習。他們打定了這個如意算盤之后,在校時索性不用功了。他們想:出校后歲月悠長,無拘無束;橫豎要從頭補修過!現在索性放棄吧。但是,據我所見,他們這預期往往同我的假期工作的預期同一運命,總是不會實踐的。他們沒有預計到出校后的種種繁忙,同我沒有預計到假期回家后的種種應酬一樣。職業,生計,戀愛,婚姻,子女,……種種人事擁擠在他們出校后的日月中,使他們沒有工夫補修在校時未了的課業。……靠出校后自己補修而增進學識的,十人中不過一人而已。可知青年求學時代所獲得的一點學識,是人生教養的基本。后來的見聞雖然也使你增進些知識,但只是枝葉,人生修養的基本只限于青年求學時代所得的一點。
我自己青年時代沒有好好地受教育,年長后常感知識不全之苦。幾何三角的問題我不會解,物理化學的公式我看不懂,專門科學的書我都讀不下去。屢次希望補修,至今不能實踐。古人云:“看來四十猶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我離四十只有兩年,大概此生不會有能解三角幾何問題,能懂物理化學公式,能讀專門科學書籍的日子了!人生倘有來世,我的來世倘能投人,投了人倘能記憶這篇文章,我定要好好地度送我的青年時代,多收得些學識,造成一個人生的鞏固的基礎。我此生中的青年已經過去,無法挽回,只有借了惜春的題目,在這里痛惜一下算了。
——《惜春》
02.我的人生重要一步
我還記得炎熱的夏天的早晨,母親一早起來給我端整了行裝,吃了糕和粽子,送我到沈家,跟了沈家父子搭快班船到長安去乘火車。糕和粽子,暗示“高中”的意思。聽說從前父親去考鄉試的時候,祖母總是給他吃這兩種點心的。
母親決定命我投考杭州第一師范。這是母親參考沈先生的說明,經過了仔細的考慮而決定的。母親的意思:一則當時鄉里學校勃興,教師缺乏,師范畢業可以充當教師;二則我家沒有父兄,我將來不能離家,當教師則可在家鄉覓職,不必出外;三則師范取費低廉,畢業后又可不再升學,我家堪能擔負。母親曾把這種道理叮嚀地關照我。但我的心沉浸在Royal Readers〔《皇家讀物》〕和代數中,哪能體會這道理而諒解母親的苦心呢?我到了杭州,看見各種學校林立,都比我的小學偉大得多;看見書坊和圖書館里書如山積,都比我所見過的高深得多。我的知識欲展開翅膀而欲翱翔了。我已忘卻母親的話,自己的境遇,和其他一切的條件了。我的唯一的掛念,是恐怕這回的入學試驗不能通過,落第回家。我在赴杭投考的同鄉人中,聞知有同時投考數校的辦法。我覺得這辦法較為穩當,大可取法。
……我投考了三個學校,結果統被錄取。中學校錄取第八,師范學校錄取第三,商業學校錄取第一。我在投考的時候,但看學校的形式,覺得師范學校規模最大,似乎最能滿足我的知識欲。我便進了師范學校。這是與母親的意見偶然相合,并非我能體諒母親的苦心,顧念自己的境遇,或抱著服務小學教育的決心而進這學校的。
……我的入師范學校是偶然的,我的學畫也是偶然的,我的達到現在的生涯也是偶然的。我倘不入師范,不致遇見李叔同先生,不致學畫;也不致遇見夏丏尊先生,不致學文。我在校時不會作文。我的作文全是出校后從夏先生學習的。
——《舊話》
03.改做小販的小學教師
我故意不寫題目,先請讀者看畫。
一個賣香蕉橘子的小販,坐在一株枯而小的樹下守候生意。兩個小學生背著書包走來,其中一個伸手指點那小販,另一個看著,似乎都在笑。
如果真無題目,這幅畫太平凡乏味。至多,令人想起這兩個小學生想買香蕉橘子吃。但一寫題目,這畫就忽然意義豐富起來。題目是什么?是《去年的先生》。
去年小學里當先生的,今年已改做小販,挑著擔子賣水果。因為那時候,小學教師待遇太薄,竟有年俸大洋二十元膳食自理的小學教師。于是小學里的先生都不能生活,紛紛改業。有攀援的人,改入商界、交易所、銀行、公司。無可攀援的,只得做小販,挑著擔子賣水果。做小販雖然苦,比做小學教師好得多。我當時曾目擊一個事實,所以作這幅畫。
——《點睛法》
04.假期總是過得太快
人生總希望快樂。快樂的時間總希望其不要過得太快。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最快樂的時間是假期。星期六,星期日和紀念日小快樂,春假,年假和暑假大快樂。
這也是世間一件矛盾的怪事:平常出了錢總希望多得幾分貨,只有讀書,出了學費只希望少上幾天課。試看假期前晚的學生們的狂喜,似覺他們所希望的最好是只繳學費而永不上課。于此足見讀書這件事不是平常的買賣。……
假期前幾天,我仍是那樣地歡喜……這回我定要好好地安排:客人不必多應酬,或竟不見 ;作客少住幾天,或竟不去 ;戲不應該看,病不應該生。這樣安排,一定有許多書好看,許多事可做。然而回到家里,不知怎樣一來,又同第一次一樣,這里幾天,那里幾天,距開學又只十來天了。于是再帶了蹉跎的懊惱和樂盡的悲哀所混成的一種不可名狀的不快而整理行裝,離家到校。
——《惜春》
05.青年的被動擇業
近年來我國青年間有一種傾向:輕文藝而重工商。大學文科與藝術專校的人數遠不如工科商科大學及專校的人數之多,即是其明證。
這傾向最初由青年的家長們造成他們眼看見工程師買辦等的生活可靠。又眼看見文人藝術家生活的潦倒。就代子弟這樣安排升學就業的方針。有許多青年生性愛好文藝的,就與家長意見相左,而感受種種煩悶。但到后來,失業漸漸流行,出路大成問題。有的青年們鑒于生活壓迫的苦痛,又聽到了“方帽子換不得圓飯碗”的警告,不由的恐怖起來。就放棄了原有的天真爛漫的熱情,自動地向著飯碗所在的地方走。到了現在,這傾向仿佛已由被動而變成主動。許多青年在中學畢業后,自愿投考工商專門學校或大學工商學院。由父母強迫而如此的,現在漸漸少起來了。我常常接到國內大學生的通信或訪問。他們都是愛好文藝而和我通信或相見的,但他們大多數是學工商的。他們會向我自白(或者答我的問),說他們為將來生活的關系而選習工商,但生性愛好文藝,想在課外研究,所以來和我親近的。我常覺得這等青年很聰明,但同時又怪可憐!
——《文藝與工商》
06.快樂常在未畢業之時
學生入學,當然是希望畢業的。照事理而論,畢業應是學生最快樂的時候。但人的心情卻不然:畢業的快樂,常在于未畢業之時;一畢業,快樂便消失,有時反而來了悲哀。只有將畢業而未畢業的時候,學生才能真正地,濃烈地嘗到畢業的快樂的滋味。修業期只有幾個月了,在校中是最高級的學生了,在先生眼中是出山的了,在同學面前是老前輩了。這真是學生生活中最光榮的時期。加之畢業后的新世界的希望,“云路”“鵬程”等詞所暗示的幸福,隱約地出現在腦際,無限地展開在預想中。這時候的學生,個個是前程遠大的新青年,個個是有作有為的好國民。不但在學生生活中,恐怕在人生中,這也是最光榮的時期了。然而果真畢了業怎樣呢?告辭良師,握別益友,離去母校,先受了一番感傷且不去說它。出校之后,有的升學未遂,有的就職無著。即使升了學,就了職,這些新世界中自有種種困難與苦痛,往往與未畢業時所預想者全然不符。在這時候,他們常常要羨慕過去,回想在校時何等自由,何等幸福,巴不得永遠做未畢業的學生了。原來畢業之樂是決不在畢業上的。
——《實行的悲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