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批準向烏克蘭追加5億美元軍援,并宣稱“北約將全額支付費用”時,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一針見血地定性:這“純屬生意”。但俄方指責美方“發戰爭財”的同時,自己的軍火貿易數據卻同樣耐人尋味——這場沖突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軍火商人”?
美俄隔空交鋒的“生意論”爭議
美國通過北約新機制向烏克蘭輸送武器,表面是“安全援助”,實則暗藏商業邏輯。特朗普明確表示“北約買單”,暴露了軍援的本質是資金流轉:美國軍工企業獲得訂單,北約成員國分攤成本,烏克蘭付出戰場代價。俄方尖銳指出,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操作,不過是把武器貿易包裝成盟友互助。
但俄羅斯的批評回避了一個關鍵問題:自身軍售是否同樣服務于經濟利益?
俄羅斯軍售數據的“矛盾賬本”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數據顯示,2022-2023年俄羅斯軍火出口呈現“雙軌制”:一方面宣稱“特別軍事行動消耗大量庫存”,另一方面仍向伊朗、敘利亞等傳統客戶穩定供貨。更值得關注的是,非洲瓦格納集團活動區出現俄制輕武器激增,印度、越南等國則以本幣結算規避制裁。
一組對比數據尤為諷刺:俄軍前線部隊抱怨裝備短缺的同時,2023年俄制無人機零部件仍通過埃及、阿聯酋中轉流向中東市場。
制裁下的“灰色貿易網絡”生存術
俄羅斯突破西方制裁的三大手段已形成閉環:
- 第三方中轉:伊朗“見證者-136”無人機與俄“天竺葵-2”共享80%零部件,通過土耳其、埃及完成組裝;
- 資源置換:非洲國家以鉆石、鈷礦換取俄制防空系統,委內瑞拉用石油抵扣坦克訂單;
- 技術套利:向伊朗提供衛星導航技術,換取彈道導彈部件。
這種“去美元化”貿易模式,反而讓俄羅斯在制裁中開辟了新市場。
美俄軍售模式的“鏡像博弈”
兩國商業模式看似對立,實則共享底層邏輯:
- 美國:通過北約標準化輸出,政治綁定(如F-35采購與瑞典入約掛鉤);
- 俄羅斯:靈活接受加密貨幣、大宗商品支付,甚至用軍火抵償債務;
- 共同點:均利用代理人戰爭測試武器性能(烏克蘭戰場檢驗“海馬斯”,敘利亞驗證S-400)。
聯合國武器貿易條約顯示,2023年美俄分別占據全球軍貿份額的39%和19%,但俄羅斯對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速達11%,遠超美國的3%。
軍火貿易背后的地緣政治方程式
當俄外長拉夫羅夫宣稱“制裁反而讓我們更獨立”時,美國軍工復合體正憑借烏克蘭訂單實現股價40%暴漲。這場博弈中,發展中國家成為雙方爭奪的“中間地帶”——印度同時采購俄制石油與美制無人機,越南用俄式潛艇巡邏南海卻接受美軍訓練。
沖突終將結束,但軍火生意的邏輯不會改變。正如克里姆林宮某匿名官員所言:“武器只有兩種狀態——在倉庫里貶值,或在戰場上消耗。”而為其買單的,永遠是那些被稱作“盟友”的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