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雨棚3.5米高的棚頂仍擋不住風雨斜侵,停在下方的電動車依然濕漉漉一片。徐匯區泰安路27弄里“飽經風霜”的非機動車雨棚,成了居民們的困擾。大家都盼著能有個真正遮風擋雨、安全實用的新雨棚。湖南街道“家門口的片區會”這一平臺,為居民提供了暢所欲言、高效溝通的渠道,讓“家門口”的急難愁盼更直接、更快速地被響應與解決。
個性難題的“速響應”
“家門口的片區會”現場,氣氛格外熱烈。居民代表們踴躍發言,圍繞新雨棚的期待展開討論,表達著對新雨棚功能、安全、實用的種種想法。
在“家門口的片區會”上商討解決辦法
訴求提出后,高速響應鏈即刻啟動,“快”字當頭。湖南街道管理辦立即吹響“多格合一”集結號,城建中心、居委、物業多方聯動趕赴現場,3天內拿出新方案:更換耐用降噪材質、降低棚頂高度、擴大雨棚覆蓋面積。樓組長逐戶征詢居民意見,力求把好事辦實。目前,新雨棚安裝已基本完工。
無獨有偶,安福路191弄的“摸黑路”困境同樣在“家門口的片區會”上浮出水面。弄堂口不足兩米寬,夜間漆黑難行。當物業勘探發現老房無地下線路可接電時,居委迅速組織頭腦風暴,提出“向太陽借光”的巧思——在弄口安裝太陽能路燈,光源柔和,安裝在1.8米高度,既照亮路面又不擾鄰。方案提出后,不到一天時間,燈光便點亮了弄堂。
安裝太陽能路燈
這樣的速度背后,正是“多格合一”機制在發力——打破部門壁壘,整合物業、居委等多方力量,攥指成拳、精準施策。
共性課題的“長效解”
梧桐掩映的百年馬路、綠蔭環繞的花園洋房,構成了湖南街道宜人的風景線。29.46%的綠化覆蓋率與眾多歷史保護建筑共生。在面對各類治理難題時,守護這份“家園之美”十分重要。
部分樹木遮擋陽光、不適宜周邊建筑,居民的心聲道出共性難題。針對這一情況,街道依托“物業一體化”,暫擬《湖南街道樹木修剪工作指引》,為樹木治理裝上“計劃表”:每年1—5月全域排查“擾民樹”;6—9月聚焦防汛防臺應急修剪;10月起動態響應居民的零星申報。
居民可通過居委或物業專線反映問題,需經涉及樓棟三分之二業主同意,由專業團隊現場評估方案后啟動修剪,且對修剪情況進行公示。
居民反映樹木遮擋陽光,對樹木進行修剪
生態環境較好的湖南街道,流浪貓治理也曾是鄰里矛盾的痛點:隨意投喂可能導致貓糧散落以及衛生問題。街道以“物業一體化”為軸心,構建雙軌治理路徑。
對流浪貓組織絕育
居民反映訴求后,3個工作日內便可以完成實地核查與貓群統計。居委會搭建協商平臺,需經小區三分之二以上業主表決通過方案,啟動科學治理——由專業機構實施絕育,或選擇遷移至“城市貓島”安家,或根據已制定的《小區流浪貓管理公約》設立固定投喂點,由衡復物業監督清潔、定期巡邏。對選擇公約管理的小區,更引入“社區養寵指導師”指導科學喂養。截至目前,已有80多只流浪貓通過該機制得到妥善安置。
開放平臺與機制賦能:“家門口”的民聲直通車
在湖南街道,居民“家門口”的急難愁盼,正通過高效的協同機制被快速捕捉、精準分派、合力破解。每月最后一周,“家門口的片區會”就會在各片區黨群服務站如期召開。會議召開的三天前,各居民區的宣傳欄上會張貼醒目的公告,廣邀居民帶著問題和建議前來。這份提前量,讓這樣的“居民開放日”,從“家門”開到“心門”,真正向民聲、民情、民意敞開大門。
每周片區例會、每月“家門口的片區會”直通民聲。會后,“民情快辦工作站”迅速啟動、高效分派,“多格合一”機制集結物業、居委、業委、共建單位等多方力量協同發力。從現場勘查到方案創新,從民主征詢到資源整合,確保了居民訴求不落空、有回響、見實效。
記者:吳佳寧
圖片由湖南街道提供
編輯:陳海笑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上觀號作者:徐匯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