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洋)“怎么回事!”“天啊,這是什么原理?”7月11日下午,在第二十四屆新京報小記者的結營儀式上,作為“神秘嘉賓”,中國古彩戲法非遺傳承人李然的表演引得全場“哇”聲一片,用意念彎折鋼叉、讓碗內小球憑空消失又出現……這些神奇的現象,讓小記者們驚訝不已。當日,圍繞古彩戲法的傳承,李然和小記者們深入交流。
古彩戲法非遺傳承人李然(圖右)展示用意念彎折鋼叉的戲法。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
古彩戲法,承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淀,它源于生活,所用道具皆取自日常。2011年,古彩戲法榮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躋身首批文化遺產傳承項目之列。也正因如此,吃飯用的小碗、鋼叉都是李然手中的道具,在他的手里千變萬化。
“奇跡就在一瞬間!”表演中,李然話閉,鋼叉就在他的手里被彎折成九十度,他吹口氣,小記者手中緊握的一個小紅球就變成了兩個……驚訝之余,孩子們也仔細觀察這些小道具,想要猜解其中奧秘,“很難想通這是什么原理,戲法果然神奇!”一位小記者喊道。
李然教大家學習小戲法。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
李然借“三仙歸洞”(中國傳統戲法,用一根小棍,兩個碗,三個球,使三球在兩碗之間來回的變幻,讓大家猜碗里有多少球)。他想借這一戲法告訴大家,“十賭九輸,不賭為贏”,眼前所見并非真相,如果真的賭碗中的球數會滿盤皆輸,因為會變戲法的人可以控制球數。
為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李然還為每位小記者帶了名為“明日環”的小道具,現場手把手教學,教會孩子們如何讓小鐵環在下落的過程中,順利穿到鏈子上。“不是每次都能夠成功,我得回去反復練習。”小記者們紛紛說道。
兩位小姑娘露出吃驚的表情。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
“請問古彩戲法的傳承人數多不多?”“這個戲法學起來很困難,為什么還要傳承它?”……在互動交流環節,小記者們紛紛發問。李然表示,古彩戲法是一代代表演藝術家們的智慧結晶,和相聲一樣,需要拜師學藝,也分門派,“這是中國的魔術,我希望將這一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同時他也鼓勵小記者們,遇到困難都要有勇于挑戰的精神。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趙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