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時報最近爆出個猛料:中國大批殲-20S實機照片突然曝光,機身涂得一身漆黑。
軍迷圈立刻炸鍋了——這黑色可不簡單,它讓整架戰機的雷達反射面積比舊型號縮小了60%。
更反常識的是,深色涂裝通常更容易暴露目標,但中國工程師在涂層里加了稀土元素鑭。
這種材料能像海綿吸水一樣吃掉雷達波。
2024年珠海航展上驚鴻一瞥的殲-20S,當時還披著標準灰色涂裝。
短短十個月后,黑色機體已經批量現身軍用機場。
每個細節都在宣告:這不是概念機。
機翼上噴繪的"八一"軍徽和序列號清楚顯示:該機種正式列裝作戰部隊了。
和單座版殲-20最大的區別在駕駛艙。
殲-20S駕駛艙塞進了兩個彈射座椅,成了全球獨一份的雙座隱形戰斗機。
俄羅斯蘇-57和美軍F-22試過雙座方案,都因為破壞隱身性能放棄了。
中國工程師的解決方案是:把前機身重新塑形,形成獨特的"雙座粗頸"輪廓。
代價是增加10%氣動阻力,但通過垂翼放大25%補回來了。
機頭藏著更大殺機。
最新拆解報告顯示,殲-20S配備了氮化鎵材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相同體積下,功率比舊款砷化鎵雷達暴漲30%。
空軍內部測試中曾經提前100公里鎖定F-35靶機,雷達信號還更難被對方偵測。
下頜部位的光電瞄準系統也更新了。
早期殲-20的EOTS視野只有80度,新系統視野角擴大到120度。
夜間捕捉地面坦克集群距離拉長到60公里,還能穿透沙塵和薄霧。
操作屏幕就裝在第二駕駛員的操縱桿旁邊。
第二個座位不是用來培訓新手飛行員的。
后座操縱臺上配備三個觸控屏,主要功能是操控蜂群無人機。
美軍曾做過模擬推演:一架雙座五代機可以控制6-8架無人機前鋒。
2023年起在西北戈壁的測試中,殲-20S成功指揮攻擊-11無人機端掉防空導彈陣地。
飛行員發現實際操縱時有個麻煩:并排座位阻擋了后向視野。
設計師在機背安裝了分布式光學孔徑。
后座飛行員戴的頭盔顯示器上,能看清機身360度實時畫面。
測試錄像里出現過驚險場景——飛行員不回頭就躲過來襲導彈。
動力系統也沒拖后腿。
現在用的是渦扇-10C發動機,雖然沒到最頂尖水平,但超音速巡航夠用了。
今年初東海對峙期間,日本航空自衛隊拍到殲-20S打開加力。
視頻顯示該機以1.5馬赫甩開跟蹤的F-15J。
生產線上更值得玩味。
沈陽和成都兩地的飛機制造廠同時在造兩款隱身戰機:殲-20系列和殲-35艦載型。
美國國防部今年三月報告稱,這使中國成為唯一量產兩種五代機的國家。
光是殲-20S的年產量就逼近50架。
雙座設計增加了戰術彈性。
去年秋季演習中出現過特殊編隊:一架殲-20S帶四架單座殲-20。
空中指揮機利用數據鏈給僚機分配目標,自己躲在后方操縱電子戰系統。
敵方雷達屏幕上看到的戰機數量莫名減少三成。
美軍對這款戰機的代號特別加了后綴。 "Crimson Dagger"——紅色匕首。
北約情報官注意到黑色涂裝的具體分布:雷達罩、機翼前緣卻沒使用隱身黑。
材料學家在報告中推測:這些區域敷設的是透波頻率不同的復合材料。
日本防衛省監測到新變化。
琉球群島附近的空情記錄顯示,去年灰色殲-20年均出現50架次。
今年前五個月黑色殲-20S就起飛了47架次。
某次攔截美軍RC-135偵察機時,后座飛行員專門用英語發出警告。
實際作戰半徑也值得深究。
雙座結構增加了150公斤重量,但擴大后的油箱反而讓航程增加8%。
從浙江某基地起飛的殲-20S,能在沖繩以東空域巡航兩小時后返航。
油箱數據還沒解禁,但機身隆起的線條說明內置燃料多了2噸。
維修保養反倒更省事了。
黑色隱身涂層經過高溫加固處理,維護周期從500小時延長到1500小時。
地勤人員在采訪中透露:"原來補漆要停飛兩整天,現在三天就能飛10個架次。 "
最顯眼的變化在翼根處。
最新照片拍到的改進型:在機腹彈艙后方增設保形武器艙。
能多帶四枚霹靂-10近距格斗彈,中距彈攜帶量從六枚增至八枚。
火力持續性追上重型戰機蘇-57的水平。
??哲姸荚趽屝聶C型。
北部戰區的演習視頻出現雙座型與殲-16混編出擊。
南部戰區則用殲-20S配合攻擊-11無人機群作戰。
空軍發言人五月證實:新機型列裝速度比預期提前三年。
作戰概念逐漸明朗化。
雙座五代機主要承擔三重任務:空中指揮節點、電子壓制平臺、穿透性打擊小隊核心。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模擬過:這樣1+1的配置讓作戰效能提升3.7倍。
量產能力讓對手警惕。
俄烏戰場上消耗的蘇-35數量,中國航空工業兩個月就能補齊。
現在兩條五代機生產線全速運轉,美媒《戰區》專欄寫道:"西太平洋天空的色調正在變暗。 "
生產線鏡頭透露更多秘密。
三架同時組裝的殲-20S中,雷達罩顏色深淺居然不一樣。
軍工專家猜測在測試不同頻段的透波材料,用于針對特定雷達波段隱身。
駕駛艙內部也升級了。
后座操作臺加裝了衛星通訊終端,能在數據鏈中斷時直連天鏈衛星。
五月份試飛員在萬米高空,通過衛星電話直接要了份蘭州拉面外賣。
廠家宣傳視頻還提到:后艙供氧系統可支持八小時不間斷飛行。
新機型讓戰術手冊重新改寫。
最近曝光的訓練大綱規定:前座飛行員負責駕駛與武器操控。
后座專門操縱四架察打一體無人機,必要時接管電子對抗系統。
東部戰區空戰演習記錄顯示:雙機協同攻擊效率比單機提升220%。
黑與灰的視覺差異背后更有門道。
早期殲-20A棄用黑色,因為隱身材料高溫易脫落。
現在涂層里融入了單晶石墨烯薄片,不僅隱形更可靠,還能主動散熱。
機庫紅外監控拍到:停機時黑色機體溫差比灰色機低5攝氏度。
雷達罩顏色玄機更大。
深灰偏紫色的罩體里,其實藏著五層頻率選擇性透波材料。
每層厚度精確到納米級,只允許特定頻段電磁波進出。
試驗數據證實:能讓火控雷達有效距離提升30%,同時減少九成主動暴露概率。
發動機適配另有妙招。
雖然沒用上傳聞中的渦扇-15,但渦扇-10C做了針對性改造。
尾噴口加裝熱循環系統,發動機熱能用于機內供電。
飛行數據記錄顯示:全功率運行時還能保持3分鐘的紅外隱身。
制造精度突破肉眼可見。
黑色涂層完美覆蓋整機2000多塊復合材料蒙皮,接縫處誤差不超過0.3毫米。
連機腹彈艙開關縫都貼著導電銀纖維膠帶,降低縫隙處電磁反射。
服役節奏透露戰略決心。
從去年航展亮相到批量列裝,耗時十個月。
對比看看:美軍F-35從首飛到成軍花了整整五年。
現在沿海多個基地都能看見黑色殲-20S雙機編隊巡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