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1日,第十四屆國際人道法暑期班在貴陽成功舉辦。本屆暑期班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代表處、中國國際人道法國家委員會秘書處和紅十字國際學院聯合主辦。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聯絡部副部長馬文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法律部主管馬爾瓦·莎巴爾,紅十字國際學院副院長劉選國、常務副院長鄭庚參加開班儀式。
在開班儀式上馬文博表示,中國始終恪守國際人道法締約國義務,積極推動其傳播與實施。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中國國際人道法國家委員會”,并將秘書處設在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由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擔任國家委員會主席,以推動國際人道法在國內的傳播和實施,并積極參與和支持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促進國際人道法發展的活動。未來,國家委員會秘書處將繼續發揮好自身功能作用,密切與國際委員會及各方的交流溝通和創新合作,大力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堅定履行傳播國際人道法的使命職責。
劉選國表示,國際人道法是人道行動的法律基石,是國際社會應對人道災難的有效工具。知法是守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時期,讓武裝部隊、政府部門、國家紅會乃至社會大眾了解國際人道法,才能充分發揮它在武裝沖突時期保護戰爭受難者和規制敵對行動的作用,才能真正減輕沖突所導致的人道災難。紅十字國際學院從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視國際人道法的教學與研究,專門成立了國際人道法與人道政策教研中心,這是第五次聯合共同舉辦國際人道法暑期班,希望參加學習的來自高校、政府部門、軍隊和紅十字系統的學員,通過學習國際人道法,提高國際視野和責任意識,成為國際人道法的傳播者和守護者。
馬爾瓦表示,目前全球暴力沖突數量不斷增加,有超過120場沖突,數倍于25年前,這些沖突規模大、強度高,數百萬民眾正在承受巨大苦難,國際社會應當尊重并共同維護國際人道法。作為國際人道法倡議發起國之一,中國參與不同沖突地區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有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2024年9月,中國等六個國家與紅十字委員會共同發起激勵國際社會對國際人道法做出政治承諾的倡議。倡議各方強化對國際人道法的尊重,促進形成注重和平的全球文化,努力建設一個公正與和平的未來。
約40名來自高校、政府、軍隊以及紅十字組織的學員參加了為期5天的培訓。圍繞“武裝沖突的分類與國際人道法的適用范圍”“保護民用物體”“武裝沖突中保護醫療服務”“網絡戰與國際人道法”“外空軍事行動與國際人道法”“人工智能與自主武器系統”及“人道行動面臨的挑戰”等主題,來自中國政法大學、中山大學、國防大學及紅十字國際學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外交部條法司、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等政府部門和專業機構的專家教授與參加培訓的學員們進行了專題分享和分組討論。
9日下午的現場教學活動中,師生參觀了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貴陽圖云關紀念館,學習緬懷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在抗日戰爭時期為抗擊日本法西斯所作出的巨大功績。圖云關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的所在地,是戰地救護、國際人道合作、國際人道法的踐行圣地,也是世界紅十字運動歷史上最偉大、持續時間最長、救護戰爭傷兵和戰爭中平民人數最多的戰地救護指揮中心。今年適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師生們在此重溫“救死扶傷、博愛恤兵”的人道傳統,對于開展國際人道法教育、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11日下午的結業式上,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法律部主管馬爾瓦·莎巴爾、資深法律顧問劉欣燕,紅十字國際學院常務副院長鄭庚與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紅十字國際學院客座教授朱利江為來自全國高校、國家部委機構、軍隊、紅十字系統等機構的40名學員頒發了結業證書。
轉載自:紅十字國際學院 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