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寅生
1950年12月生,安徽休寧縣人。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高級編輯(記者)。江蘇省書法家協(xié)會第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直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國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江蘇省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終身名譽主席,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員。
汪寅生出生于“徽墨之鄉(xiāng)”,自幼深受徽文化熏陶,小學臨習柳體,初中學習行書,大學學習草書、篆刻。他是江蘇硬筆書法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軍人物,出版《汪寅生書法選》《心靈的求索——汪寅生書法篆刻藝術》《墨語心境——汪寅生書法篆刻藝術作品集》。他的名字入選《中國專家大辭典》《世界華人文藝名家大辭典》等。毛筆書法作品入選《澳門九九回歸中國名家書畫集》《江蘇書法50年》《當代江蘇書畫精品選》等大型畫冊;同時還參加中日書法大展、第六屆中國藝術節(jié)《國際書法大展》及江蘇省書法精品晉京展,舉辦個人網(wǎng)絡書法展和回鄉(xiāng)書法展等。他的作品被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周恩來故居紀念館、江蘇省美術館、江蘇現(xiàn)代美術館、安徽省博物館、黃山市美術館及韓國碑林博物館等收藏。
2010年4月,他為祝賀南京成功申辦青奧會捐贈20幅精品力作,成為向青奧會捐贈書畫第一人。2014年11月,他被南京市慈善總會授予“愛心人士”稱號。
汪寅生是江蘇省第八屆人大代表,第六、七、八屆江蘇省文代會代表。曾榮獲江蘇省“優(yōu)秀知識分子”、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第五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2007年受到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的表彰。
《胸藏 腹有》七言聯(lián) 138cm×35cm×2
華 潤 松 秀
——汪寅生書法藝術的審美旨趣
□丁 濤
在書藝領域,汪寅生的作品很富有親切感和審美性,且愈讀愈覺得韻味濃郁,竟至引人入勝。作品的親切感在于,與那些以莛叩鐘、炫技作秀的所謂書法作品不同,作者本著“天然去雕飾”的書風追求,從書法內容到書法格局,充滿著大眾心儀的民族文化風神。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蘇東坡、鄭板橋等這些歷史名流代表性的千古絕唱,常常在其富于魅力的筆飛墨舞中定格,而讓人們?yōu)闇剀暗奈幕瘹庀⑺荆×硪环矫妫龝ㄗ髌返膶徝佬詣t主要體現(xiàn)在,作者善于調動自己把握的書法藝術語言之長,擇題奏筆,力求使書寫形式作用于內容時,臻于渾然一體的通感美。他駕馭的筆墨,華潤松秀,已成為具有視覺沖擊力的主要審美特征。當然,從他書寫的作品中我們也會約略感受到,部分墨章滲透著些許蒼勁拙澀的元素。盡管作者放筆涉及正、行、草、篆、隸多種書體,而上述一主一次兩種表現(xiàn)性相反相成的藝術風范,總是貫通其間而無例外。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兩者又非絕然相悖,其作品中時有相互交織的書寫篇章出現(xiàn),或秀中見拙,或拙中存秀,從而使書法在筆隨情生的辯證表達上,豐富而多姿。
《陳毅 梅嶺三章》180cm×48cm
如,以行草書寫的鄭板橋題畫詩《新竹高于舊竹枝》,系一氣呵成之作,清逸、酣暢、斂舒有致。筆力勁健優(yōu)美,章法富于節(jié)律變化,通篇蕩漾著靈秀之氣,而有些字的結體卻又有蒼拙感,宛如在運筆中形成的儲力驛站。
《李白 關山月》70cm×70cm
而同樣以行草寫就的孟浩然五絕《宿建德江》,韻味則迥異。在抒情意蘊濃厚的“日暮”“客愁”感染下,作者出筆蒼辣,墨韻有致,顯見特定的詩情畫意被特定的法書所激活,而致美輪美奐。
《李白 泛沔州城南郞官湖》68cm×68cm
頗為有趣的是,在書寫蘇軾兩首均系感悟歲月、人生的詞作時,作者以雄健的行草書寫了《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旋又以秀潤的楷書書寫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種不同的格調、意境流衍于筆端,讓人們進入古人感懷的心靈空間時,似乎獲得了一種擺脫“沉重”的精神享受,詞意在書藝中得到了審美的張揚,讀來令人快慰!
《蘇東坡 前赤壁賦》70cm×70cm
還有一幅作品必須得到關注,即,所書寫的陶淵明《歸田園居·種豆南山下》。作品出之行草,書風大家手筆。濃淡、干濕的變化在順乎自然中相映成趣,通篇有圓勁大度、開闊豪宕的態(tài)勢,這也正是書法作者的激情與詩作意境共鳴的意象展示。
《李白 客中行》70cm×55cm
書法作品雖然不可能像繪畫那樣,直接塑造可視的生活形象,但它卻能通過充滿功力的點線配合和富有情趣的章法經(jīng)營,在作者的情感活動中完成漢字的藝術造型,進而傳導出一種意態(tài)、神韻,而讓讀者在聯(lián)想翩翩中收到難以言傳的心靈陶冶和審美享受。唯其如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書法藝術才能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而延拓至今。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筑風格的變遷做骨干來貫穿,中國建筑風格的變遷不大……而書法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風格的特征。”由此也可見,書法之于中國藝術,具有風格演變的代表性,形式美的種種法則在書法中都有體現(xiàn),特別是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運用。
《李清照 如夢令》136cm×34cm
看來,汪寅生是深諳其中三昧的。其所書正楷,在穩(wěn)定中求不穩(wěn)定,而所書行草,則在不穩(wěn)定中求穩(wěn)定,借以生發(fā)出變化中見和諧的妙趣。他雖非書法專業(yè)出身,然而卻自小結緣于書法,情專于此,在當兵,讀大學和從事新聞工作期間,盡管生活、工作內容更迭,而筆墨書寫不輟,且樂此不疲!他最早從柳書入手,后學董其昌《歸去來辭》;在南大讀書時,開始接觸草書、隸書、篆書以及篆刻,并追蹤“二王”行草、孫過庭《書譜》,米芾、蘇東坡、趙孟頫、王鐸等名家書跡及漢代隸書拓本,等等。豐厚的書藝傳統(tǒng)滋養(yǎng)了他,他堅守著這份傳統(tǒng),同時吮吸時代雨露拓展自身個性化的書法天地。再者,他不僅在毛筆書寫上高揚書法藝術的風帆,而且在硬筆書寫和研究上奉獻了心智。特別在當下,毛筆、硬筆受到電腦的全面沖擊和挑戰(zhàn)(不少年輕人用電腦寫作和傳遞信息,動筆書寫難免提筆忘字),包括汪寅生在內的很多書法名家,堅持弘揚書法文化,就很具有不尋常的意義和價值。
《治學 為官》七言聯(lián) 130cm×35.5cm×2
深挖一層,寅生君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已充分認識到,“練字追求神合,講究韻味,融入情感。練書法就是‘練人’。”“得到的是中華文化底蘊氣息的感染和藝術審美境界的熏陶。”這些體驗,不是完全可以深化人們對書藝的認知并激發(fā)愛好者奮進么!
自作詩《學書感言》 37cm×37cm
寅生君生于皖南“徽墨之鄉(xiāng)”,自幼受到徽文化的浸潤;之后長期供職于鐘靈毓秀的金陵勝地,江南水文化的氛圍又潛移默化地培育了他,加上他個人志向明確的努力:“人生在世要有所追求,要講一點精神,我不求驚天動地,卻要不虛度年華,充實而有所作為,對社會有益。”種種因素,鑄就了他今天在書法藝術上的個性和業(yè)績。當然,藝無止境,憑著他的這種精神,繼續(xù)拓進,將書藝提升到一個更新的高度和境界,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丁濤,著名藝術評論家、南京藝術學院資深教授)
自作詩《白內障手術成功》 42cm×42cm
《壯懷 大膽》五言聯(lián) 138cm×35cm×2
《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138cm×70cm
《金纓 格言聯(lián)璧》172cm×38c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