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簡介:陳其(1950--)留美海歸博士,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主任,已退休。
引言
歲月如梭,自美國學成歸來已二十余載。女兒早已定居舊金山,近年連添兒女,我們老兩口終未擺脫赴美照顧第三代的命運。近十年間,我們頻繁往返于太平洋兩岸。這種高密度的往返與穿越,使我得以及時觀察中國和美國的實時變化。通過觀察,能夠橫向對比各自的發展,縱向進行歷史追溯,由此產生新知,升華感悟。
一、“中國佬”[1]的刻板印象
舊金山的確是座美麗的城市,氣勢非凡的金門大橋、絢麗多彩的花街、沸騰的漁人碼頭,熱鬧的聯合廣場,神秘的惡魔島,高聳的泛美金字塔、典雅的維多利亞式住房,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我最熱衷的打卡地還屬中國城,又稱唐人街。
走進唐人街,歷史人對老建筑敏感,對歷史名人更是好奇。只見,大清國駐美大使伍廷芳題字的岡州會館,依然完好如初,赫然屹立。走到這里,我暫時忘卻了周邊的熱鬧和喧囂,沉浸于歷史,回想起滿清晚期的唐人街,一幅幅華人群像呈現在腦海。
19世紀50年代,美國的鐵路建設緊鑼密鼓、淘金熱潮如火如荼,急需大批廉價勞動力。恰巧,滿清晚期之華夏,內亂頻發、災禍連連,民不聊生。大批廣東農民,為了生存,作為契約工,身負“豬仔”“苦力” [2]的蔑稱,背井離鄉,在骯臟擁擠的海船中,與驚濤駭浪搏斗數月,終于到達美國西海岸,涌上舊金山港口。華人到達海關時,須先接受海關官員的嚴格醫學檢查。苛刻的體檢后,他們被關押隔離在海關,有時長達數日。身體被認為有問題者拒絕入境,須自掏腰包乘船返回,受盡了的侮辱與折磨。
最初到達加州的華人主要從事兩種主要工作:淘金和修建鐵路。這兩個熱潮消退后,他們逐漸流入舊金山,在市中心一帶聚居起來。城中,華人男子留著大辮[3],套著短褂或長衫,頂著瓜皮帽或禮帽,穿著老布鞋,在煙館里叼著煙槍;女人裹著三寸金蓮,偶爾露面在街頭。華人多是農民,文化程度低,只得從事“低端職業”。華人的“三把刀”,指的就是三種職業工具,即菜刀、剃頭刀和裁縫刀,另一說法是泥水刀。顧名思義,他們主要集中在餐館、理發店、洗衣房和裁縫店中,艱難度日謀生。
20世紀初舊金山唐人街一隅
被稱為“金山客”的華人,基本上都是廣東人。在淘金和修建鐵路的過程中,華人表現出堅韌不拔的精神,展示了突出的聰明才智,形象還是相當正面的。然而,聚集唐人街后,他們身上就逐漸折射出當年中國的落后面貌和所謂的“民族劣質”。這些印象,對正在蓬勃發展的美國及其驕傲的白人國民而言,必然產生劇烈的心靈沖擊。這些“丑陋”形象,在美國研究者和記者眼中,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很多華人把吸食鴉片的惡習帶到這里,華人煙鬼的丑態震撼了美國人;華人婦女更給當地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起初,舊金山華人社會基本上是男性世界,單身漢占絕大多數。比例很小的中國女移民中,有個別人墮入青樓。于是,美國人便夸大其詞,把華人女性作為妓女的代名詞;華人戲院遭到白人的無情嘲笑與戲謔:“那里根本沒有藝術享受的美感,節目毫無藝術價值可言,演奏的樂曲純屬噪音,演出過程中,三分之一的男人吞云吐霧,嘴里還嚼著‘令人作嘔’的食物。華人小伙計挎著小筐,穿梭往來,服務觀眾,小筐上遮蓋食物的毛巾臟得像‘尿布’”;白人感覺,中藥房里散發著古怪的味道,甚至聳人聽聞地渲染,藥材中還裹挾著人的頭發和指甲;他們對華人的衣著和外貌深感驚異。在他們眼里,所有華人似乎出自一個模子,服裝單一,毫無表情,瞇著眼斜眼兒看人;他們無所不吃,包括老鼠,甚至畫出令人作嘔的漫畫登報或四處張貼;豬尾巴和小腳被視為愚昧與殘忍的中國符號;華人內部的幫派惡斗,也稱堂斗,在他們眼里是華人族群“野蠻劣根性”的表現。
當時,有白人學者總結到:“到了舊金山唐人街,我們可望看清幾組明顯的對比:文明與野蠻;衛生與骯臟;進步與停滯;混亂與秩序”。 白人認為華人是低劣種族,根本不可能被同化。在他們眼里,唐人街只是歐美游客的獵奇之城,就像觀賞“動物園”一樣令人好奇,是當年舊金山旅游的必去“景點”。總之,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全美的“唐人街”,當然包括舊金山的,在美國大眾心目中、在美國影視作品中,就是“罪惡”的代名詞。
文化沖突、種族歧視,尤其是華人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的有力競爭,激起美國的反華情緒,促成了排華惡浪,“中國佬,滾回去!”的口號甚囂塵上。1882年,美國開始實行《排華法案》,主要內容包括:禁止華工進入美國;嚴格限制在美華工的居留和公民權利。即使在美已結婚生子的華工,仍禁止獲得美國公民身份。《排華法案》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針對某一特定族群的歧視性法案[4]。
當年,我們廣東同胞,就是這樣站在最前沿,暴露在白人好奇鄙視的目光前,長期遭受如此之凌辱。這所謂的“丑陋”,并非他們之錯,而是大清王朝腐敗落后、抱殘守缺、精神淪喪的具體展現。他們只是在為日薄西山的大清國受過,代一時衰落的文明蒙冤。當時的中國人和海外華人,都在痛苦地思考,熱烈地期盼:我們何時才能重返世界民族之林,展現一個強大國家和偉大民族的形象。
二、迅速復興中的新形象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一百七十多年已經逝去,世界、中國、美國均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舊金山唐人街依然頑強生存,并繁榮發展。放眼望去,這里的中國文化傳統得到進一步宏揚:廟宇、會館和傳統民居的建筑風格融合了中式古典和西方現代元素;華人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傳統,定期舉辦各種節日慶典,如春節、中秋節、現在又加上了十一中國國慶節等。走在街上,中文學校和中國文化中心比比皆是,中文、書法和繪畫等中國傳統文化得以教授,為傳承中華文化提供了教育基礎。這里的美食享用不盡,隨著中國大陸移民的迅速增加,粵菜不再一肢獨秀、川菜、湘菜、魯菜、甚至東北菜接踵而來,這些美食不僅滿足了美國人和外來游客的味蕾,更傳承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城里常有中國戲曲、武術、舞獅等傳統藝術表演,生動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通過這些方式,舊金山唐人街洗心革面、煥然一新,昔日白人的獵奇場所,成為欣欣向榮的人間樂園。
中國春節來了。我們一家老少來到中國城,在歐風美雨彌漫的城市一隅,感受中國的節日氣氛。只見大街小巷中大紅燈籠高高掛,五星紅旗隨風搖曳,店鋪鱗次櫛比裝飾得五彩繽紛。興致高昂的華人、白人、黑人和墨西哥等各色人等,川流不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國語和粵語音樂的動人旋律,烘托出熱烈、祥和、喜慶的氣氛。
只見本地華人和來此游玩的中國游客自信、樂觀、健康、陽光,時尚,往昔的豬尾巴、大煙槍、三寸金蓮早已蕩然無存,僅僅珍藏在舊金山華人歷史博物館里、遺留在華人的記憶里,供我們及后代不斷地回憶與反思。
走出唐人街,我們繼續向海灣方向漫步。映入眼簾的是氣勢宏大的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簡稱海灣大橋。大橋的建設始于2006年,只用五年,于2011年圓滿完成交付。大橋的建設過程中,中國扮演了關鍵角色。上海振華重工通過激烈競爭,負責大橋的鋼結構制造。美方對設計提出極高標準,要求能抗8級強震。設計和建設過程中,振華克服了前所未有的技術難題,成功建造了這座世界上跨度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單塔自錨抗震懸索鋼橋。完工后,美國民眾和專家對橋的設計和建造給以高度評價,倍加贊賞。
對我而言,這座大橋更彰顯了中國“基建狂魔”的實力。它所體現的建筑理念、技術水平、施工設施等中國能力的展現,比起當年修鐵路的華工更加令人肅然起敬,更具強大的說服力。可以說,這座橋是當代中國在舊金山最燦爛奪目的嶄新形象!
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
跨出唐人街,讓我們把眼光拓展到更大的舊金山灣區[5]。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華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對年輕世代教育的高度重視和慷慨投入,大批華人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早已躋身于美國的中產階級行列,只有少數華人還留在唐人街里。“三把刀”不再專屬于華人了,很多華人從事的是律師、醫生、工程師、公司高管和教授之類的專業工作。
在舊金山灣區,最出名的是圣荷塞的硅谷地區--美國的高科技創新中心之一。這里擁有多家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如谷歌、蘋果和英特爾等。這里,擁有大量的華人工程師。他們當中,很多是土生的美籍華人,也有冷戰后來自臺灣省和香港地區的移民。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大量涌入。他們通常畢業于中美各大名校,畢業后進入這里的高科技公司,并在灣區定居發展。雖然沒有確切數字,但因硅谷地區的高科技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巨大,以及華人工程師在該地區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人數應當是相當可觀的。總之,華人的地位和形象早已得到了極大改善,成為美國最具模范作用的少數族裔。2011年,隨著中國的迅速復興和華人貢獻的日益增長,美國國會就1882年的《排華法案》向華人社會進行了正式道歉,承認了自己排斥和歧視華人的歷史性錯誤。
這里還有一些具有中國背景的公司,如抖音,這家中國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巨頭在舊金山設有辦公室,專注于其海外業務的拓展,它的強勁發展和競爭力有目共睹;騰訊在舊金山也設有分支機構,主要從事游戲開發和社交媒體平臺的運營。百度在舊金山設有研發中心,專注于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京東在舊金山也有辦事處,主要負責其在美國市場的業務拓展和物流服務。這些公司不僅為舊金山的科技產業貢獻了力量,也促進了中美之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并進一步展示了中國科技實力和中國人的新形象。
回程中,我們走進一家大型華人超市。很巧,大電視正在播放1999以來中國舉行的歷次閱兵儀式。通過電視,看到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宏大的閱兵場面,男兵威武雄壯,女兵英姿颯爽,軍容嚴整、步履矯健,武器裝備先進震撼,很多美國人忍不住駐足觀看,被中國軍人展現的中國新形象和風采所吸引。我心中立即涌起自豪感,幾近潸然淚下。特別是聯想起大辮子和三寸金蓮時,怎能不令人唏噓,感慨萬千啊。
在一個半多世紀后,我們可以自信地說,中華民族正重新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彰顯著一個優秀民族所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中國新形象終于得到淋漓盡致的正面展示。
三國之交在民親
當前,中美關系正處于關鍵時期。中國強調處理好中美關系三原則--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互利共贏。此外,還特別強調“國之交,在民親”。
實際上,美國歷史上有很多政治家和學者對中國有著正確客觀的認識。美國已故總統尼克松游覽長城時,留下這句名言:“能夠建筑長城這一偉大工程的民族,必定是偉大的民族”。基辛格博士更是毫不吝嗇地表達了對中華民族的贊賞,他說:“我欣賞中國人,以及中國人的耐性、敏銳、家庭感以及他們所代表的文化”。
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自小在中國長大,在中國生活了17年,對中國有深刻的理解、對中國人民有深厚的情感。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她在美國作家協會內發表演說:
時常有人問,為什么這么高比例的中國人是卓越的人呢?是絕對卓越的人民呢?這是因為他們的歷史很久,今年是黃帝紀元4660 年。在 4600 多年中,中國一代一代地經歷過苦難、貧困、死亡,只有最強的人、最聰明的人才能留存下來,弱者都逝去了……現在留下的中國人都是非常優秀的、杰出的、偉大的、值得尊敬的人。
其實,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在在美國讀書時,很多白人教授,包括我的導師邁格隆博士和美國史學史教授努彼,以及很多白人同學對中國對本人都是十分友善的,在生活和學業上給予我極大幫助。他們都是極為善良的人,至今我仍然對他們深懷感恩。其實,當時的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是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他們的善良,多少有些來自美國人俯視一切的心態,言談舉止中不經意間總透露出一絲優越感,以自上而下的姿態來幫助你。坦率地說,從我們中國留學生的總體心態來說,確有一種對美國心悅誠服的仰視感。
三十年寒來暑往,物換星移,中國突飛猛進,舊貌換新顏。此時此刻,我更渴望了解在普通美國人的心目中,特別是白人專業人士(professionals)[6] 對中國和華人的態度究竟如何?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和華人形象是否有了些許變化?
2018 年秋,我們從舊金山去芝加哥。飛機上的鄰坐是一位溫文爾雅的白人青年,可謂地地道道的“學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商學院的本科生。得知我的身份后,他的第一句話便是:“中國現在真是富了。我認為,這是中國體制的特點決定的。還有,中國人確實聰明和勤奮。我的很多中國同學都十分優秀。”
從芝加哥返回舊金山時,我們乘坐的是“加利福尼亞微風之旅”號火車,走的正是太平洋鐵路,當年華工參與了其西段的修建。一路上,遇到兩件令人高興的事兒。第一,當列車駛入內華達州時,車上響起女列車員清晰而鄭重的聲音,她提醒觀光客環顧兩側,認真介紹了當年華工經歷的苦難和對美國的巨大貢獻,希望美國人記住這段歷史。我當時的感受真是無法言傳。其二,在車上我們遇到一位 50 歲左右的白人女醫生。聽說我們來自中國,她便興奮地自我介紹:她乘這次火車就是到舊金山與美國的旅行團會合,然后飛往中國。這次中國之旅從舊金山出發,共計 30天。行程包括:游歷北京、西安、成都、重慶、三峽大壩,在長江客輪游船上度過數日天后,下船再玩兒宜昌、上海、桂林、廣州和深圳,最后從香港返美。對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趟神奇之旅,既有秀美的名山大川,更有深厚的人文歷史,還有東西南北的美味佳肴,是中國古代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美妙之旅。她還特別認真地說:“我母親在世時就告訴我,此生一定要去中國看看”。我是歷史出身,謙虛地說,“從時間先后上講,中國是世界第四大古代文明”[7]。她卻有自己的見解:“中國文明是世界第一。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稱得上文明嗎?我說的可是文明啊(civilization)!”。至于她對中國人的印象,更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見過的中國人全都那么 gracious”。 此英文單詞具有相當的褒義,是“親切、高尚、和藹、雅致”之意。她對中國的憧憬和熱愛、對中華民族的贊賞令人感動,我衷心祝愿她行程順利、收獲滿滿。
舊金山灣區一帶,有美國乃至世界頂級學府—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還有聞名遐邇的硅谷,白人知識精英為數不少。一次,我們老兩口從女兒家去漁人碼頭。舊金山的地鐵系統有些老舊,對于外地人、特別是外國人,似乎有些復雜,換乘起來比較麻煩。在女婿帶領下,我們順利到達目的地。但他要去別處辦事,讓我們自己原路返回。他千叮嚀萬囑咐,要好好記住換乘站的名字。我們在美畢竟混過數年,自信心滿滿,根本未加重視。哪曾想,回家時,還真的被換乘站的多層建筑搞暈了。正當我們面露難色時,一位四十來歲面貌英俊、風度翩翩的白人男士主動詢問:“你們需要幫助嗎?”得知我們的問題后,他不厭其煩地、認真地、語速適中地為我們指點迷津,甚至帶路,并順便說了一句:“你們是中國人吧。中國的地鐵太先進太現代了,我在北京和上海都坐過。這里的地鐵有些老舊過時了,真不好意思”。
又一次,在金門大橋上,我們舉目四望,不禁大聲贊嘆:“這兒的景色太美太絕了!”不料,旁邊一位頭發花白的白人男子竟用中文搭訕:“你們是中國人吧?而且是北京的吧?”一句地道的普通話,讓我頗感愕然,他居然還可以分辨中國的方言和口音,令我頓生親近感。接著,他打開話匣子,興奮地回顧了他的在華經歷。原來他曾是美國某公司在北京辦事處的專業人士,對朝陽區和海淀區相當熟悉。接著,他說一旦退休,就去中國南方,如上海、杭州和桂林游玩兒一番。理由是,中國安全、美麗、方便、現代、人民善良、美食誘人。他總結道:“In general, China is amazing ”(總體說,中國令人驚嘆)。
由此突發感慨,頻繁深入的中美民間交往十分重要。為打好兩國和平共處的民意基礎,歡迎更多的美國普通民眾來華訪問,深入客觀地了解中國,超越意識形態界限、擯棄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刻板印象,獲得嶄新的中國形象。國人也可以去美國看看,努力發現它的積極正面的形象。兩國民間通過日益頻繁深入的教育、文化、體育和藝術領域的交往,可逐漸超越差別,消融誤解,不斷樹立彼此的積極形象,慢慢筑牢中美關系的民意基礎。
余言
在剛剛結束的巴黎奧運會上,中國小將鄭欽文奪冠。在紐約進行的美國網球公開賽上,她受到美國球迷的狂熱追捧。她精湛的球技、頑強的精神、理性的談吐、從容的態度,展現了中國青年一代的嶄新形象。正如她自己所說:“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可以平視世界了”。希望中國青少年牢記歷史,志存高遠,謙虛謹慎、拼搏當下、擘畫未來,腳踏實地奮斗,21世紀的中國,必將以一種獨特的文明新形象令世界驚羨。
2024年9月于北京
注釋:
[1]Chinks, 中國佬,早期美國人對華人的蔑稱。
[2]苦力(coolie),英語中的專有單詞, 專指殖民時代東南亞那些文化低下、從事艱苦體力勞動的廉價勞力。
[3]白人稱之為pig tail,豬尾巴。
[4]1943年,二戰期間,因中美之間的同盟關系,美國國會予以廢除,共生效61年。
[5]環繞舊金山灣的都會區,除舊金山市外,還有奧克蘭市和圣荷塞市(San Jose)。
[6]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中上階層人士,如律師、醫生、教師、工程師等。
[7]按近年來中國考古學和歷史學取得的最新成果而言,我當時的這種觀點可能不夠準確了。
[8]加重號為筆者所為。看來,她對“文明”的含義有自己的解讀,可惜沒有足夠時間細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