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烽火盧溝 硬氣鑄魂”豐臺抗戰專題展在豐臺區宛平城西門內的小城會客廳開展。展廳內,十余位抗戰將領后輩的身影,為這段凝固的歷史注入了血脈相承的敬意。
“烽火盧溝 硬氣鑄魂”豐臺抗戰專題展由烽煙驟起、共御外侮、眾志成城、抗戰印記、豐碑不朽五部分構成,包括珍貴圖片44張,實物展示11組,再現豐臺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抗戰歷史,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開展儀式現場,抗日名將佟麟閣將軍之孫佟曉冬先生向展覽捐贈了一把按原樣復制的二十九軍大刀隊大刀;張自忠外孫車晴、馮治安之孫馮強一同捐贈“1937年7月9日馮治安張自忠秦德純三將軍上報國民政府盧溝橋事態”電文復制件。
展覽現場,佟曉冬先生結合展覽,講述了先輩浴血奮戰的抗戰故事,“盧溝橋作為全民族抗戰爆發地,我的爺爺佟麟閣也是在盧溝橋事變中壯烈犧牲的。我主動提出捐贈二十九軍的大刀復制件,并且聯系了其他抗戰英烈后人一起捐贈,就是希望一起豐富這個展覽,讓更多游客更加真切地感受抗戰歲月,銘記歷史!”佟曉冬老人動情講述。
展覽上,大量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展品訴說著歷史:泛黃的《血戰盧溝橋》《盧溝橋大事件》等戰時出版物,無聲訴說著民族危亡的至暗時刻;1937年7月21日,平津國立院校教職員聯合會關于盧溝橋事件捐款辦法函,字里行間飽含知識分子的赤誠之心。展柜內,一個木質梳妝盒吸引了觀眾目光,它并非尋常閨閣之物,而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華北交通株式會社長辛店鐵路工廠”的日僑倉皇遣返時遺落的歷史殘片……
現場,很多青年觀眾被平凡英雄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軀詮釋的愛國情懷深深感染。“我拍了很多照片,城墻上炮彈轟炸的痕跡、二十九軍大刀隊的大刀、遺留下來的梳妝盒……這些讓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特意來到宛平城參觀的何先生感慨道,“這些痕跡都是那段抗戰歷史的無聲見證,不僅是對過去苦難的銘記,更是對先輩們不屈精神的致敬。”
通訊員 袁陽
攝影/原梓峰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