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創業死亡潮席卷而來,很多估值百億,卻紛紛倒下!
當柔宇科技的破產清算公告彈出時,很多人恍惚了——那個造出0.01毫米柔性屏、拒絕華為收購、喊出“干翻三星”的公司,那個幾年前還在發布會舞臺上讓聚光燈為技術狂熱的“折疊屏鼻祖”,怎么就成了法院公告里“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破產企業?
不止柔宇。2025年剛過一半,哪吒汽車、竹間智能、Forward Health、Thrasio……一個個曾被資本捧到百億估值的名字,密集出現在破產名單上。它們曾是朋友圈里的“下一個傳奇”,是創業者口中的“賽道獨角獸”,如今卻像被狂風掃過的落葉,堆在時代的角落。這場創業死亡潮,撕碎的不只是公司的招牌,更是一個時代對“創業神話”的集體幻覺。
百億估值的泡沫:資本喂大的“巨嬰”,從來沒學會自己走路
這些倒下的公司,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估值飆得比業績快,故事講得比產品好。
WeWork最典型。它把“共享辦公”包裝成“顛覆房地產的革命”,靠“空間即服務”的概念融資,估值一度沖到470億美元。創始人亞當·諾依曼用資本的錢瘋狂擴張,5年開了400多個辦公點,卻沒人算過一筆賬:租來的寫字樓再分租出去,中間的差價根本覆蓋不了裝修、運營成本。當資本退潮,這個靠故事吹起來的泡沫,破得毫無懸念。
柔宇科技也一樣。0.01毫米的柔性屏確實驚艷,但技術突破后,它沒想著怎么把產品賣給消費者,而是忙著融資、上發布會、刷估值。2018年發布的折疊屏手機FlexPai,定價8999元,卻因續航拉垮、系統卡頓無人問津。可公司還在燒錢擴產,堅信“技術夠牛就不愁市場”。直到上市擱淺,賬上只剩幾億現金,才發現自己造的不是“未來屏幕”,是資本游戲里的“道具”。
資本像個溺愛孩子的家長,總給這些公司塞錢,卻從不教它們“怎么賺錢”。哪吒汽車2022年賣了15萬輛車,看起來風光,可每賣一輛車虧3萬,全年虧掉45億。它不管這些,接著融資擴產,在7個城市建工廠,結果2024年銷量下滑,現金流斷裂,工廠停擺時,連員工工資都發不出。
這些公司的估值,從來不是“值多少錢”,而是“能融多少錢”。資本用PPT給它們標上百億價格,卻沒告訴它們:商業的本質是“造血”,不是“輸血”。當資本的水龍頭關掉,那些被喂大的“巨嬰”,連站立都做不到。
技術狂歡的陷阱:能造出“火箭”,卻找不到“乘客”
很多倒下的公司,手里握著真技術,卻死在了“技術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竹間智能曾是“中國AI語義理解第一梯隊”,創始人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出來的技術大牛,2018年就拿下C輪融資。可當ChatGPT橫空出世,它還在守著自己的“情感計算”技術,覺得“我們的語義理解更懂中文”。直到2024年,客戶紛紛轉向大模型公司,竹間才慌了神,想追趕時,賬上的錢已經燒完了。
技術人員總愛說“技術為王”,但商業的邏輯是“需求為王”。竹間的技術或許不差,可用戶要的是“更快、更準、更便宜的AI工具”,不是“更復雜的算法論文”。就像Afiniti,專注AI商業軟件,曾是獨角獸,可大模型崛起后,它的技術優勢瞬間成了“過時貨”——用戶用ChatGPT插件就能解決的問題,為什么要為你的“專業系統”付費?
Forward Health的故事更諷刺。它被稱為“醫療界的特斯拉”,想靠“每月149美元”的會員制,用智能設備和數據監測重構醫療。想法很美好,可醫療的核心是“信任”和“專業”,不是“互聯網效率”。用戶寧愿多花點錢看線下醫生,也不愿對著App里的AI報告焦慮。高昂的設備成本和獲客成本拖垮了它,直到關門,都沒搞懂:醫療不是“快消品”,不能用“補貼拉新”的邏輯跑。
技術是船,需求是水。能造出船的人很多,但能找到水、讓船浮起來的人,才活得下去。這些公司癡迷于“造更牛的船”,卻忘了看看腳下是不是旱地。
擴張成癮的代價:跑得越快,越看不清前面是懸崖
死亡潮里的公司,幾乎都死在同一個動作上:擴張。
Thrasio曾是亞馬遜賣家收購的“明星”,靠“收購中小賣家、整合供應鏈、做品牌”的模式,兩年估值沖到100億美元。它像貪吃蛇一樣瘋狂收購,最多時手里攥著200多個品牌。可收購容易,整合難——不同品牌的供應鏈、團隊、渠道各成體系,管理成本飆升,利潤被內耗吞噬。2025年申請破產時,它才發現:自己不是在做“品牌帝國”,是在攢“爛攤子”。
哪吒汽車的擴張更盲目。賣15萬輛車時,它覺得“規模上去了就能賺錢”,于是在合肥、上海、廣州建了7個工廠,年產能規劃到100萬輛。可2024年銷量掉回10萬輛,工廠利用率不足10%,設備折舊、土地租金成了壓垮它的巨石。創始人在破產前說:“總覺得再擴一點,就能熬到盈利,其實每一步擴張,都是在給自己挖坑。”
創業者總愛信“規模效應”,卻忘了“規模陷阱”。就像一個人負重跑步,以為跑得越快越安全,卻不知道身上的包袱(庫存、負債、管理成本)會隨著速度增加,直到把自己壓垮。WeWork在400個城市開辦公點時,每個點都在虧損;柔宇建第二條產線時,第一條線的產能還閑著一半。它們不是在“擴張”,是在“自殺式沖鋒”。
活下來的啟示:不是要當獨角獸,是要當“老烏龜”
2025年的創業死亡潮,其實是一場“祛魅”——它告訴我們:估值是泡沫,技術是工具,擴張是手段,唯有“活下去”才是目的。
那些活下來的公司,往往不是最風光的。有個做工業傳感器的公司,年營收才8億,卻堅持“不融資、不擴張、不賒賬”,客戶都是先打款再發貨,利潤薄但現金流穩。2024年行業下行時,它沒裁一個人,還能給員工發年終獎。老板說:“我們不是獨角獸,是老烏龜,爬得慢,但抗摔。”
這或許就是2025年給創業者的教訓:
別信“資本神話”,現金流比估值重要。柔宇、WeWork的倒下證明,能讓公司活下來的,不是投資人的錢,是客戶給的錢。
別迷“技術狂歡”,被需要比被崇拜重要。竹間、Afiniti的結局說明,技術再牛,沒人買單也是廢鐵。
別貪“擴張快感”,活得久比長得大重要。哪吒、Thrasio的故事警示,慢慢來,才能到終點。
創業不是一場“造神運動”,而是一場“生存游戲”。不是要當萬眾矚目的獨角獸,是要當能熬過冬天的“老烏龜”——有硬殼(現金流),有耐心(慢慢來),知道哪里有食物(真實需求)。
2025年的創業死亡潮很殘酷,但也很清醒。它讓我們明白:商業的底色從來不是傳奇,是踏實。那些能穿越周期的公司,或許沒什么驚心動魄的故事,只是守住了最樸素的道理——把產品做好,把錢賺穩,把日子過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