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發布關于原成都軍區第50軍150師448團2營6連6班戰士王篤一的,王老兵在中聲稱,某人帶領448團的參戰老兵和烈士親屬去越南,尋訪當年的戰場和烈士犧牲的地方,“結果他們把我們團的老戰友帶到了那嘎,那嘎和我們448團有什么瓜葛?我們的戰場不在那嘎。”
王老兵還對帶隊的人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懂地圖,他為什么不把我們團的人帶到真正的作戰位置和我們戰友犧牲的地方去啊?為什么在誤導這些個老同志?他目的是什么,安的什么心?”
說實話,當筆者看到這個的時候,心里的感覺只能用匪夷所思、大跌眼鏡來形容。因為那嘎是448團回撤路線上的第一個點位、也是2營第一次被阻擊的地方,這是基本常識啊!請看50軍番號撤銷之后,善后辦編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五十軍軍史(1949-1985)》(1987年12月)第92頁的記載:
“448團奉命由班英向北清剿回撤,在那嘎及其以北地區夜間行動,受敵阻擊,由于驚慌失措,指揮不當,造成542人失散(被俘回歸219名),丟失各種槍407支(挺)、各種火炮24門和部分裝備物資。”
由于50軍軍史的記載太過簡略,可能有人會覺得說服力不足。接下來,我將出示一份最為權威的調查報告:《關于448團在自衛反擊作戰回撤中部分人員失散的情況》(1979年4月28日)。
證據一、該報告第2頁,關于448團的清剿回撤路線。“師長劉同聲的意見是:448團、450團沿公路回撤到波列后,由南向北清剿。關(豁明)副軍長不同意,要448團沿那嘎、朗莊、三龍、505高地、靈黃之線清剿,于13日17時進至春惆。”
證據二、該報告第2頁,關于那嘎的地形。“此地四面環山,西側有三個懸崖峭壁的石山,中間是一片南北長約一千米、東西寬約三百米的開闊地。”
證據三、該報告第2頁至第3頁,關于2營遭到阻擊的情況。“八時零五分,前衛二營的五連、四連進至此地,副營長胡遠儒又看到了這個擔水的越南人,并發現西側石山上有敵活動,便向敵開槍。這時西側石山上敵火力點向我猛烈射擊,將五連、四連大部壓在開闊地里。”
“九時四十五分,團又報示:前衛營在那嘎南側受阻,敵占領三個山頭,有輕重機槍、無后坐力炮、四零火箭筒等火器。”
證據四:該報告第4頁,50軍駐150師工作組(副軍長關豁明、副軍長劉忠和、副政委侯培聚)于十六時五十分,以他們三人的名義,直接發電報給在448團加強指揮的副師長賈樹彥、李清順,嚴令448團“立即組織火力,排除一切干擾,主力沿朗南和朗莊之間前進,八連仍在那嘎繼續戰斗,主力直插四七五高地。”
證據五:該報告第5頁,41軍前指復電150師,“鑒于當面敵情,四四八團殲滅那嘎南側之敵侯,改變原定路線,沿那袍、吞片隨師主力行動。”
以上文字記錄,非常清楚地顯示,那嘎就是448團2營在3月12日白天第一次遭敵阻擊的地方!這是鐵的事實,不容任何置疑!
列舉完了文字證據,我們再來看看地圖。
這是當時越軍使用的地圖的原圖,即由美軍在1964年繪制的一比五萬地圖。大家看看這個地形,是不是和上面引述的報告內容完全一致?是不是西側有三座石山,中間是一片開闊地?北邊是不是關副軍長規定的第二個回撤點位朗莊?
關于歷史研究,我們必須明白一個基本道理:個人回憶受記性、立場、關系、利益等諸多因素影響,出錯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沒有檔案文獻佐證的個人回憶不可輕信,這是史料學的一個基本常識。史學研究,以檔案文獻為主要依據,個人回憶可以作為參考,但是決不能迷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