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窄小的機械式停車設施加寬、承重提升,不再將“大塊頭”車輛拒之門外;老舊小區內廢棄空間變為立體車庫,解決居民停車難……今年以來,本市交通部門會同發改、規劃、住建、公安交管等部門,通過挖潛新建停車設施、推進有償錯時共享、規范施劃道路停車位等方式增加停車設施供給。
從市交通委獲悉,今年上半年,中心城區累計挖潛新建停車位20097個,新增共享停車位10304個,新增人防車位3854個,規范施劃道路停車位8326個,累計新增停車位4.2萬個,緩解停車供需矛盾。
老小區廢棄空間變立體車庫
走進海淀區紫金莊園小區,居民樓環繞的一處區域,一座4層立體車庫十分醒目。這里過去是荒廢的鍋爐房儲煤場,很長時間內存放著一桶桶垃圾。
紫金莊園小區建于1997年,車位缺口約200個,停車難問題影響居民出行和生活質量。為緩解小區停車壓力,海淀街道會同區城管委,通過城市更新項目,對小區內原鍋爐房儲煤場空間進行改造,將“廢棄空間”變為“折疊空間”,增設了4層立體停車設施,增加59個車位。
為了解決老舊小區停車難,交通部門還挖潛周邊企業自有用地新建停車設施。海淀區湖北大廈周邊人口稠密、商業發達,緊鄰中關村南大街40號院社區,區城管委聯合屬地街道、市場監管、消防、規自、生態環境等部門,在湖北大廈院內東側新建一處10層立體停車設施,可提供40個車位,為大廈及周邊居民提供了便利。
此外,通過“綠停融合”,本市探索城市公共空間與地下停車設施復合利用。石景山區對金都園林地塊進行綠化復合利用,在公園下方建設公共停車設施,包含機動車車庫及設備用房,建筑面積5.3萬平方米,設計停車位1660個,其中充電車位664個,目前已實現主體完工。
今年,本市利用居住區內及周邊空閑用地,統籌利用拆違騰退用地、橋下空間等多種資源,累計挖潛新建停車位20097個。
機械車位“增肥”容納“大塊頭”
近年來,隨著許多品牌汽車越造越大,部分機械停車位無法承載,將SUV等“大車”拒之門外,難以提高設施利用率。這樣的情況正在改變。
銀島商務樓立體停車設施,位于西城區月壇南街32號,原有機械式立體停車設備因建設時間長、車位數量少、機械部件老化、車位尺寸不匹配等問題,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停車需求。西城區相關部門多次組織產權、設計、施工單位開展現場調研,在不擴大原有停車設施占地面積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層數,達到既增加了車位數量,同時車位又能“增肥”的效果。
“過去,車位寬度1.8米,只能停重量1.8噸以下的車。現在,車位寬度提升至2.05米,承重也提升至2.3噸。”停車設施運營負責人介紹,經過改造后,SUV車型等大車也都停得進來。為了更好地服務車主,立體車庫有專人負責操作存車、取車。
如今,這里的104個車位中,還拿出了40個,在工作日的夜間時段以及休息日、節假日共享給周邊居民。“我們小區停車位很少,路邊停車也特難。有時候回來晚了,找好幾圈都沒地兒停。”三里河三區第三社區居民于女士介紹,這處停車樓運營后,自己踏實了不少,把車停好走回家,也就七八分鐘。
針對部分機械車位閑置等問題,相關部門積極組織各區對利用率較低的機械車位進行升級改造。
新增有償錯時共享車位萬余個
為進一步盤活居住區周邊公共建筑、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既有停車資源,本市持續推進有償錯時共享停車,新增共享停車位10304個。
如海淀區開放甘家口街道辦事處停車場,在工作日19時至次日7時、雙休日和法定節假日全天,向周邊居民有償共享停放;西城區發出“致停車場的一封信”,持續宣傳引導停車場開放共享,中海金融中心停車場、大悅城停車場、璽源臺停車場均積極響應,為周邊居民提供優惠有償共享停車服務。
東城區朝陽門街道通過摸排調研分析轄區缺口,靶向鎖定銀河SOHO、新鮮胡同38號、干面胡同西口3處潛力停車場,通過調查日均閑置夜間車位,“一場一策”推動其向周邊社區新增共享車位,簽訂三方協議,實現“商務樓宇反哺居住區”,附近新鮮、竹桿等社區周圍道路晚高峰尋位時間縮短40%,12345熱線反映停車糾紛同比下降65%。
此外,本市加大市場化平臺推廣使用,“北京靜態交通共享停車”微信小程序已累計注冊9.3萬人,并收集居民停車需求9790條,為居民匹配提供了周邊2.7萬個與訴求相近的共享停車場信息。
來源:北京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