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藝術區別于流行文化——并非基于媒介(如美術、音樂、電影),而在于其精神引領性——我們會發現,以美術史為線索的“藝術”與大眾消費的關系始終曖昧不明。兩種常見的解釋均難以服眾:其一,藝術歷來是奴隸主貴族的專屬,與大眾根本上絕緣;其二,后現代前衛藝術已實現“藝術民主化”——人人皆可成為藝術家。前者將各歷史時期的創作統一簡化為階級標簽,后者則近乎于欺瞞:打著“反精英”旗號的后現代藝術,其晦澀門檻往往比傳統精英藝術更高。
本文旨在厘清藝術與人類社會,特別是與資本權力的深層關系——揭示那些看似脫離大眾消費的精英文化背后,是誰在持續供養并推動其傳播?目的何在?這套運作邏輯又指向怎樣的權力敘事?
?一、從依附到“獨立”:贊助者的嬗變
回溯西方藝術史,早期藝術確為王權與神權的附庸:兩河流域與古埃及的建筑雕塑,無不是君權神授的視覺宣言;藝術與藝術家均未“獨立”,僅是神權-王權體系的一部分。古希臘在城邦制度及公民階層(公民仍是統治階層,其下是十倍于己的奴隸)的推動下,創造了美的典范,但其服務于特定階層及意識形態的本質未變。中世紀藝術則明確服務于天主教會,格里高利一世的名言“文字對有文化者的意義,即圖畫對文盲的意義”,道破了圖像作為宗教教化工具的本質。
真正的復雜性始于“獨立藝術家”與畫廊體系的興起。藝術家們似乎能超然于社會之外,講述個人化的審美故事,甚至有些作品還帶有強烈的“反社會性”。若梵高、高更以生命殉道固然極端;那么畢加索的少年成名,一生富足,路徑更具代表性。這些藝術家何以能如此“任性”,吸引無數藝術學子投身于脫離大眾消費的創作呢?
?二、自由之幻與供養之源
藝術自由本質上是精神自由,屬于形而上范疇。然而,更具社會性的拷問是:誰?允許?了這種自由探索的存在?又是誰?供養?并推動其蔓延至公眾視野?這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深層邏輯鏈條?
無論藝術家如何標榜反社會或非社會性,其背后必然受制于特定社會結構與經濟基礎(馬克思哲學)。現代藝術家或許宣稱服務于“自我個性”,但其審美價值的成立,必然依賴(哪怕不自覺)對外部環境(時代精神、社會矛盾)的敏銳共情,否則便淪為顧影自憐的矯飾。同時,真正的服務對象是為其?買單和宣傳?的力量。藝術品非大眾消費品——盡管杜尚、博伊斯、安迪·沃霍爾等前衛藝術家嘗試大眾化,但根本未能撼動精英內核——其買家(藏家、機構)的動機,包含著對稀缺性資源的收藏與增值預期。“美”的天賦觀念在此被資本轉化為增值屬性,而支撐這套價值體系的,是超越個體審美直覺的、高度理性的資本運作系統。
?三、資本敘事:從打造神話到建構文明
畫廊、拍賣行、美術館構成了藝術流通的核心機制。畫商逐利是其天性。不難想見,像梵高這樣追求自由與個性的美學而“殉道”的故事,并非自然生成,而是被精心鍛造的“神話”。當資本需要故事為作品加持時,神話便應運而生了。這套敘事的合法性根植于資本主導的社會法則——唯有在標榜個性自由的社會,梵高式的英雄敘事才具有感召力。梵高,實則成為資本主義消費語境下“無限追求個人價值”的具象圖騰,一個資本主義合法性的?精神門神?。通過他,人的一切個性追求似乎都獲得了正當性,資本這頭依托創造與消費而壯大的靈獸,得以更高效地吞噬人間欲望。
一套典型的藝術家運作邏輯如下:
①?藝術家個體:?具備獨特個性,并與時代前沿(精神、社會、技術)發生敏銳共情。
②?畫商/贊助人:?發現價值,提供初期支持。
③?畫廊系統:?納入代理,進行市場定位、包裝與宣傳。
④?評論家/藝術史家:?介入價值評判,撰寫闡釋文本。
⑤?拍賣市場:?(成功后約10-20年)進入二級市場,參與資本博弈。
⑥?美術館/博物館系統:?最終歸宿,獲得學術確認與歷史定位。
以上階段現實中或有調整,基本模式不變。
繪畫本是視覺直觀的。文化加持(評論、藝術史、美術館)的目的在于:?資本需要由專業人士而非觀眾?來烘托“大師”與“天才”。這既是資本逐利的游戲規則,更是資本為其權力合法性編織宏大敘事的必需環節——后者指向被資本推動的西方文明進程本身。
?四、美術館:資本文明的視覺殿堂
美術館的雛形可追溯至17-18世紀法國的貴族沙龍(常由熱衷文化的貴婦主持),是進步思想與藝術的交匯點。法國大革命后,官方沙龍展衍生出美術館。更早的源頭則是文藝復興美第奇家族的私邸收藏,以及服務于教堂與王宮的藝術陳列。西方藝術的展示方式本質是?公共性的(教堂→王宮→沙龍→美術館)?,迥異于中國傳統文人“焚香展卷”的私密審美語境。啟蒙運動后,掌握政治、科技、文化權力的資產階級,承襲并發揚了這種通過視覺展示來建構自身?線性文明史?的精神。
今日西方社會,中產階級周末造訪美術館已成“接受文明洗禮”的常態。表象是審美熏陶,實質是潛移默化地接受?資本文明邏輯的規訓?(內化其價值觀與歷史觀)。美術館的策展敘事(空間編排、歷史脈絡梳理)本身,即是直觀呈現西方文明“線性進步”史觀的立體教科書。
?五、資本的幽靈:統合、激勵與異化
由此,圍繞藝術形成了一套嚴密的資本權力運作體系:
①?神學淵源:?資本精神萌芽于宗教改革與新教倫理沖擊天主教/貴族統治的過程。
②?權力分化:?文藝復興時期分化出猶太資本等線索。
③?政治崛起:?資產階級革命后成為主導力量(如美國大選、韓國財閥)。
④?文明敘事:?啟蒙思想(站臺資本及其背后自由邏輯的政治進步立場)、科技發展(受資本鼓勵的自由探索精神驅動)、文化藝術(資本主義進步邏輯的符號表征)均被納入資本推動的宏大敘事。
工業社會后,個體普遍成為消費者。資本一方面必須鼓勵個性與自由(以驅動創新),另一方面又深諳人性的欲望與恐懼,制造“強吸引力”的同質化商品以滿足并操控。資本自身的更新需求,在推動產品創新的同時,也異化出其自身的對立面——?“反資本社會”的現代藝術家?。他們既極度個性化、追求自我體驗,又在根本上?拓展了商品社會的精神維度?,成為資本反思自身、尋求創新的精神動力源。
相較于需在圖書館靜讀編織的文學、哲學,美術(尤其是經由美術館建筑空間加持后)更具?視覺直觀性與“紀念碑性”?。在文化層面,美術館與博物館已成為西方資本敘事的核心載體。當我們探討藝術史邏輯、后現代主義、藝術明星乃至文化殖民等議題時,已然身處這套強大的敘事場域之中——這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也是資本權力在精神領域刻下的深刻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