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自然界氮循環中,亞硝酸根(NO2?)還原為一氧化氮(NO)是反硝化過程的關鍵步驟;這一轉化主要由銅-亞硝酸鹽還原酶、血紅蛋白酶以及鉬-黃嘌呤氧化酶等金屬酶催化完成。發展仿生分子催化劑以研究電化學條件下NO2?的質子-電子轉移還原反應,不僅對有助于理解酶催化機制,還能將能源儲存利用與氮氧化物、氨等含氮小分子的定向轉化相結合,為人工調控氮循環提供新策略。然而,早期研究表明電催化NO2?還原為NO反應存在顯著的選擇性挑戰:通常易生成N2O、N2、NH2OH和NH3多種副產物,且產物分布受反應介質、pH值和電位等多種因素的強烈影響(圖1a);導致NO生成的催化效率(TOF)普遍低于20 s?1。
圖1. 分子金屬催化劑實現亞硝酸鹽選擇性還原為一氧化氮的機制對比
研究表明,催化劑與NO??的配位模式對反應路徑具有決定性影響。以鐵基催化劑為例,其通過Fe-NO?配位形成Fe(II)-NO中間體,但由于該物種穩定性過高,往往導致過度還原生成NH?OH和NH?。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鉬-黃嘌呤氧化酶通過Mo-ONO配位模式(圖1b)實現高效NO釋放。這種配位模式的差異性啟發了研究者對Fe-Mo雙金屬協同催化體系的探索。
近期,王文光教授課題組聯合中山大學葉生發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廖榮臻教授課題組,報道了一種Fe(II)Mo(IV)雙金屬電催化劑。該催化劑在NO??還原反應中表現出卓越性能:TOF值高達103 s?1,NO選擇性達93.8%,創下單相催化劑最高活性紀錄。機理研究表明(圖1c),Fe-Mo雙中心通過動態配位協同作用,一方面促進N-O鍵的高效斷裂,另一方面通過Mo(IV)捕獲NO有效抑制Fe(II)-NO中間體的過度還原,從而實現了電子-質子轉移過程的精準調控。這一發現為含氮小分子的高選擇性轉化提供了新范式。
相關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 Iron-Molybdenum Effects for Selectiv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Nitrite to Nitric Oxide"為題發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 Am. Chem. Soc.2025, DOI: 10.1021/jacs.5c07512 )。 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博士研究生彭志強為第一作者,王文光教授、葉生發教授和廖榮臻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等資助。 特此感謝!
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