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大連工業大學擬開除“出軌”外國電競選手Zeus女生的新聞沖上熱搜,一起高校開除違反校規學生的通報,引發全網爭議。
大連工業大學的通報,將一場發生于去年12月的女大學私生活風波。重新推入公眾視野。校方援引"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校譽"的校規條款,以最嚴厲的處分切割輿情,卻在教育界與輿論場激起更大爭議。這場風波背后,折射出高校管理邏輯與教育本質的深層撕裂。
校方通報中"不當行為"的模糊表述,首先引發對規則合理性的質疑。教育學者熊丙奇直言:"若一名男生與外國女性發生類似關系被曝光,是否也會因'有損國格'被開除?"這種選擇性適用規則的傾向,暴露出校規文本的先天缺陷——"不正當交往"與"國格損害"的界定缺乏法律與學術支撐,更像是一個為輿情處置預留的"彈性條款"。當規則可以隨意解釋,教育的公平性便成了空中樓閣。
更值得警惕的是處罰程序的失當。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學生違紀處分應遵循"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的梯度原則。但在此事件中,校方直接跳過前三級,選擇最嚴厲的開除,這種"一步到位"的處理方式,與其說是嚴格執法,不如說是輿情壓力下的應激反應。正如熊丙奇所言:"20年前禁止大學生戀愛的時代已成過去,現代大學必須依法辦學。"當個人生活道德問題未觸犯法律時,動輒開除不僅違背教育規律,更涉嫌侵犯學生受教育權。
事件中最具諷刺意味的,是高校處理學生事件時的雙重標準。熊丙奇犀利指出:"大學教授學術造假、論文抄襲被國外頂刊撤稿,嚴重損害中國學術國際聲譽,為何鮮見被開除?"這種對比揭示出管理尺度的失衡——對涉及學術核心利益的教師"護短",對學生私生活引發的輿情"重拳出擊",本質上是對高校教育責任的逃避。當規則執行因人而異,學生看到的不是公平,而是權力的任性。
教育的真諦,在于引導而非切割。涉事女生作為隱私泄露的受害者,在遭遇網絡暴力時,本應得到學校的心理疏導與法律援助。但校方選擇用開除通報將其推向更深的困境,這種"以罰代教"的做法,與錢學森倡導的"系統工程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在學生犯錯時,通過嚴肅的批評、深刻的剖析,幫助其認識錯誤、承擔責任,并學會保護自己。例如,校方若能結合《民法典》隱私權條款,協助學生追究外籍選手的法律責任,同時給予留校察看處分并要求公開道歉,這樣的處理既維護校規尊嚴,又體現教育溫度。
大連工業大學的這紙通報,看似維護了校規的"剛性",實則暴露了管理的"惰性"。它沒有回答一個根本問題:當學生陷入道德困境,高校究竟是該舉起懲戒的大棒,還是伸出引導的雙手?在這場風波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教育的智慧,而是權力的粗暴;不是育人的擔當,而是避責的算計。當大學將輿情處置置于教育本質之上,當規則執行淪為權力展示的道具,我們失去的,遠不止一個學生的前途,更是一高校應有的品格與高度。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