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YU7因為用了驍龍8Gen3芯片被推上風口浪尖——這款本該用在手機上的消費級芯片,被裝進了汽車里,網友們直呼“太黑”。
但仔細一琢磨,這事兒背后藏著雷軍的大算盤,遠不是“省錢”那么簡單。
先說爭議點:汽車芯片為啥不能用消費級的?其實得分場景。像控制剎車、轉向這些核心部件的芯片,必須用通過嚴苛車規認證的,畢竟關系到安全;但智能座艙里的芯片,說白了就是控制車內那塊“大平板”,看看導航、聽聽歌,對穩定性要求沒那么高。特斯拉早就在用消費級芯片,比如Model 3/Y的座艙芯片就是基于AMD消費級處理器改的,用了這么多年也沒出大問題。所以小米用驍龍8Gen3,技術上完全說得通。
那為啥網友反應這么大?說白了還是想攻擊小米汽車而已。
另外,大家總覺得“車規級”更高級,事實上,消費級芯片成本更低,以高通的車規級芯片8295P為例,一顆就要幾千塊,性能比手機芯片落后很多。
而小米自研的玄戒O1消費級芯片,成本可能只有幾百塊。假設小米一年賣100萬臺車,如果未來換上自自己的芯片,光座艙芯片就能省幾十億,這錢夠造多少輛新車了?
更重要的是,雷軍的目標根本不止“省錢”?,F在用高通芯片是過渡,等自研芯片成熟了,直接替換掉,既能避免被高通“卡脖子”,還能根據自家車機系統定制功能。比如小米手機和汽車的生態聯動,用自研芯片肯定更順暢,反應更快,用戶體驗直接拉滿。
這事兒其實透露出兩個趨勢:一是消費級芯片上車會越來越普遍。手機芯片性能用在座艙里完全夠使,加上成本低、迭代快,車企沒必要非要花大價錢買車規級;二是自研芯片正在成為車企的“必修課”。特斯拉早就自研了FSD芯片,比亞迪也在搞天神之眼,小米這次被罵,反而暴露了它在芯片布局上的野心——先借力高通,再逐步替換,這步棋走得穩當。
說到底,網友的吐槽是出于對“車規級”的刻板印象,但技術迭代從來不是非黑即白。只要安全沒問題,用消費級芯片反而能讓消費者少花錢、車企多賺錢,何樂而不為?雷軍這波操作,看似被罵,實則給小米汽車鋪了條更扎實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