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文主要參考《臨證指南醫案》《本草綱目》《傷寒論》《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醫籍改編。 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于佛經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脾胃虛寒,中醫臨床最常見卻也最棘手的病癥之一。
清代醫學大家葉天士曾言:"脾胃虛寒,十難治其七八"。
作為"溫病學派"奠基人的葉天士,一生懸壺濟世,診治無數疑難雜癥,為何獨獨對脾胃虛寒如此慎重?
他常對弟子強調:"治脾胃虛寒,不在溫熱",這句看似矛盾的話語中隱藏著怎樣的醫道智慧?
更令人好奇的是,葉天士所言的那一味能健脾暖胃的古方,到底是什么?
它為何能在眾多方劑中脫穎而出?
乾隆十二年,江南地區陰雨連綿,寒氣入侵。葉天士的醫館"惜春堂"門庭若市,許多人都被脾胃之疾所困擾。
這天,一位面色蒼白、形體消瘦的中年男子被家人攙扶著走進醫館。
葉天士仔細為其診脈,只見這位病人面色萎黃,聲音低微,自述腹中常感冷痛,飲食難進,便溏不成形,手足發涼,動輒疲乏,已經病了兩年多,吃過不少藥物,卻始終不見好轉。
"脈沉細而弱,舌淡苔白,四肢不溫,這是脾胃虛寒的明顯癥候。"葉天士放下病人的手腕,對身旁的幾位徒弟說道。
"師父,既然是脾胃虛寒,用溫熱藥物調理不就可以了嗎?"一位年輕徒弟急切地問道。
葉天士搖了搖頭:"脾胃虛寒看似簡單,實則最為難治。若單純用溫熱之品,如干姜、肉桂、附子等,不但不能治愈,反而會使病情加重。"
"這是為什么呢?"徒弟們都露出疑惑的表情。
葉天士看著窗外的細雨,緩緩道來: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虛寒之證,表面看是寒邪所致,但實則多因脾胃功能衰退,升降失司所導致。
若單用溫熱之品,雖能暫時驅寒,卻無法從根本上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這就好比寒冬里的小火爐,火力再強,也難以真正溫暖整個屋子。
聽到這里,徒弟們若有所思,但仍不明白究竟該如何治療。
葉天士繼續說道:我見過太多醫者,看到脾胃虛寒,就一味追求溫熱,用大熱之藥,不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耗傷正氣。
正如這位病人,他之前就服用過不少熱藥,不但沒有痊愈,反而病情加重。
這時,那位病人虛弱地點點頭:"沒錯,我吃過很多熱藥,開始感覺肚子暖和些,但沒過多久,癥狀又重新出現,而且越來越嚴重。"
葉天士對病人說:"你的病已經延誤了不少時日,但尚未傷及根本,還是可以治愈的。"
他取出一方紙,研墨揮毫,開出一個方子,交給徒弟去抓藥。徒弟看了方子,顯得很驚訝,因為上面所列之藥并非常見的溫熱之品,反而較為平和。
不久,藥煎好了,病人服下。
葉天士囑咐道:"此方服用七劑,每日一劑,應能見效。若有好轉,再來復診,我會根據情況調整方藥。"
病人向葉天士深深鞠躬,在家人的攙扶下離去。
七日后,那位病人果然返回醫館,面色已有好轉,精神也比先前好了許多。
他激動地告訴葉天士:"先生的藥方真是神奇,我的腹痛減輕了,食欲也增加了不少,手腳也不像之前那樣總是冰涼。"
葉天士欣慰地點點頭,為病人復診后又開了一個方子,囑咐繼續服用。
待病人離去后,一位年長的徒弟不解地問道:"師父,您所用的方子看似平淡無奇,為何能有如此效果?這到底是什么方子?"
葉天士深深看了徒弟一眼,語重心長地說:"記住,脾胃虛寒最難治,關鍵不在于簡單地溫熱,而在于..."
"而在于這一味古方的奇妙配伍,它能直達脾胃根本。"
葉天士頓了頓,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常對你們說,治脾胃虛寒不在溫熱,就是這個道理。那些只知一味追求溫熱的醫者,往往是治標不治本。
而我給那位病人開的方子,正是千年傳承下來的一味古方,它看似平淡,實則深藏玄機。
這正是標題中所說的那一味能健脾暖胃的古方,它的配方和用法看似簡單,卻蘊含著不為人知的奧秘...
徒弟們聽得入神,都湊近了些,迫切想知道這究竟是什么神奇的方子,為何能解決連多次溫熱藥物都無法解決的頑疾?
這古方究竟有何獨特之處,能讓葉天士如此推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