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的詞,總能把我們帶入詩意的夏夜。時間一晃,馬上就要進入三伏天了。這標志著,一年中“上蒸下煮”的炎熱夏季,將正式上線了。
在咱們中國人的老傳統里,逢年過節,總要吃點什么特別的食物,這叫“食俗”,里面包含著我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而在三伏天里,流傳最廣的一句食俗老話,便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這就讓很多人好奇了:為啥入伏偏偏要吃餃子呢?餃子不應該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嗎?這到底有啥講究?
一、形如元寶
這個說法,是最廣為人知,也是最深入人心的。餃子,因其形狀酷似古代的“元寶”,自古以來就被賦予了“招財進寶”的吉祥寓意。我們過年吃餃子,吃的是“更歲交子”,盼的是新的一年財源廣進。
而頭伏,是一年進入下半年的一個重要日子。老百姓們辛苦勞作了半年,在入伏這一天,吃上一盤熱氣騰騰,形如元寶的餃子,寓意就是在祈求下半年的日子能過得富足有余,辛勤的汗水能換來豐厚的收成。這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討彩頭”。
二、開胃解饞
夏天天氣炎熱,人的脾胃功能相對會弱一些,常常感覺食欲不振,吃什么都沒胃口。古人管這種現象叫“苦夏”。經過一段時間的“苦夏”,很多人都會變得面黃肌瘦,體重下降。
而餃子恰恰是一種能“開胃解饞”的美食,它有餡有皮,餡料里可以包進各種當季的蔬菜,營養非常均衡。更重要的是,吃餃子時,我們通常會蘸著蒜泥和醋調成的料汁。大蒜的氣味能刺激食欲,而醋則能起到開胃解膩的作用。一盤餃子下肚,既解了饞,又補充了營養,能很好地把“苦夏”造成的“虧空”給補回來,為接下來要熬的漫長伏天,養好身體。
三、諧音“交子”
這個說法,就更有文化味道了。“餃子”這個詞,最早出現的時候,其諧音正是“交子”。“交子”是什么意思?就是“交替”的意思。比如,大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是因為那天是舊年和新年“交替”的時刻。
而頭伏,同樣是一個重要的“時節交替”點。它標志著天氣正式由“暑”入“伏”,一年中氣候變化最劇烈的階段到來了。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上,吃一頓“餃子”,取的正是“交子”的諧音,以此來提醒人們,時節已經變換,要開始用新的生活方式,來順應天時的變化,這也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智慧。
四、全家動手
最后這一點,也是最溫情的一點。包餃子,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它往往是全家人齊上陣的一項“集體活動”。你和面來,我搟皮,他來調餡,孩子們在一旁有樣學樣地捏著奇形怪狀的餃子。
在這一過程中,大家有說有笑,聊著家常,分享著趣事。一盤餃子,包進去的不僅是餡料,更是濃濃的親情。炎熱的三伏天,人心容易煩躁,而這樣一場全家總動員的活動,恰恰能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讓家庭氛圍變得更加和睦。家和,才能萬事興。一頓餃子,吃的也是一份“家和”的福氣。
總結
可以看出,“頭伏餃子”,既有“招財進寶”的美好愿望,也有“時節交替”的儀式感。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我們善于將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期盼,全都包進這一枚小小的餃子里,然后在每一個重要的日子里,與家人分享餃子美食,讓平淡的日子,也因此變得有滋有味。
即將進入頭伏,您家準備包什么餡兒的餃子呢?關于“頭伏餃子”,您還聽過哪些特別的說法?歡迎在評論區里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