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歌是古人心聲的真實記錄,是展現先民人生態度的生動文本。清人沈德潛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從中國古代偉大詩人的詩歌中,我們可以感受中華文化的品格之美。
圖為沐浴在晨曦中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2024年12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屈原是詩國中的“烈士”,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著名詩人之一。他的《楚辭》與《詩經》并稱為中國詩歌的兩大源頭,他高尚偉岸的人格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永久的典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不懈地尋求人生的意義,最后以自沉的激烈方式結束了生命,但卻在精神上得到了永生。
陶淵明是詩國中最著名的隱士。他的作品內容樸實,風格平淡,在當時幾乎沒有受到文壇的注意,但其身后的聲名卻與日俱增,成為深受后代士人敬仰的文化偉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以退隱躬耕的人生選擇樹立了一個安貧樂道的典型,用實際行動闡釋了平凡人生的意義,也證明了樸素乃至貧寒的平凡生活也可以具有濃郁的詩意。
李白是詩國中獨往獨來的一位豪士。他天性真率,狂放不羈,充分體現了浪漫樂觀、豪邁積極的盛唐精神。李白的詩歌熱情洋溢,風格豪放,像滔滔江河般傾瀉奔流,創造了超凡脫俗的神奇境界,包蘊著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用詩歌弘揚了昂揚奮發的人生精神。
杜甫是詩國中典型的儒士。他深切地服膺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想,以關愛天下蒼生為己任,用詩筆傾訴了憂國憂民的沉郁情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因超凡入圣的人格境界和登峰造極的詩歌成就被譽為中國詩歌史上的“詩圣”,實現了人生境界的升華。
蘇軾是詩國中名實相符的居士。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也從道家和禪宗吸取了遺世獨立的自由精神,以堅韌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寬廣的胸懷擁抱生活,以兼收并蓄的審美情趣體味人生,完成了對現實的精神超越。他的詩詞內容豐富,興味盎然,堪稱在風雨人生中詩意生存的指南。
辛棄疾是詩國中少見的雄豪英武的俠士。他以軍旅詞人的身份把英武之氣摻入詩詞雅境,充滿著捐軀報國的壯烈情懷,在詞壇上開創了雄壯豪放的流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多讀辛棄疾詞,可以陶冶愛國情操,引發情感共鳴。
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六位詩人,都以高遠的人生追求超越了所處的實際環境,他們的詩歌蘊含著豐盈的精神力量,是中華文化品格之美的典型代表。除此而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志士仁人,也用優美的詩歌表達了對崇高人生境界的追求。當我們誦讀這些家喻戶曉的詩歌名篇時,一定會在人格上受到熏陶。
“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文明是詩的文明,詩滲透在文明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中華文明的特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讀古典詩歌是最具可操作性的途徑,古典詩歌的名篇名句比其他形態的古籍能更廣泛地進入千家萬戶,給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美的啟迪。這種熏陶和啟迪會伴隨著優美的詩歌意境和生動的生活場景悄悄地進入心扉,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悄然滋潤人們的心田,成為我們今天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從而構建起一種詩意棲居的美好生活。閱讀中國古典詩歌,還能讓我們從一個理想的視角來體悟中華美學精神,讓詩性之美永遠蘊含在人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成為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文化根基的源頭活水。
來源:求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