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廠家進行激烈價格戰的5月份,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達到了5.2%,是自2024年5月后近12個月里的最高值。即便這是統計機構修正后的數據,但它至少說明無處不在的價格比拼,并沒有繼續大幅拉低整體的利潤率。以銷量推算,頭部廠家的份額擴大,有利于收益的提升。
進入到6月份,整治汽車行業內卷的重拳,砸到了價格戰上,根本原因是部分廠家已經承受不住繼續失血拼殺。以主流廠家季報的數據評估,至少有6個廠家的利潤萎縮幅度超過了兩位數,他們迫切需要在這場資源消耗戰中喘口氣。哀嚎的聲音傳到京城,這才是17家主流汽車大廠一、二把手怒聚一堂的主因。預計,6月份中國汽車行業的利潤率會繼續回升。
原來光明正大的價格讓利,被迫變成了花樣繁多的促銷。最典型的是多地二政府機構限時、限價、限品牌與車型的補貼,給無底線內卷穿上了紅頭文件的底褲。大郎把炊餅由圓形的捏成橢圓形,也得靠降價才能賣出去。潘六姐把伸到門外的金蓮從左腳換到了右腳,才能引得年輕的后生光顧。這都是跨不過的現實。
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用數據表達了其中的情勢,總部位于中國的33家上市企業,在過去6年中的財務指標普遍出現惡化:這些企業對供應商及其他債權人的賬期,從2009年的平均99天拉長到了2024年的108天。與之相應,歐洲尤其是德國的供應商通常在40-50天內可以收回款項;這些車企的總債務較2019增長了56%,達到了9,590億元人民幣。中位數資產負債率上升了21個百分點,至51.3%;整個行業的中位數凈利潤率,從2019年的2.7%跌至2024年的僅0.83%。這些機構的數據,大致講明了整體的情勢。
在這個擁擠的行當里,朱華榮、何小鵬、朱江明等整車廠家的大佬,基于關停并轉不可逆的規律,屢次預測行業洗牌的結果。當它即將變成現實的時候,并不是所有的廠家都能承受其中的代價。收緊價格戰,暫時延緩了重組的到來。
不再公開打價格戰,并沒有消滅打價格戰的主因。
最新對中國汽車行業走勢做出預報的是AlixPartners。按照其統計口徑,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有129個新能源品牌,到2030年,將只有10個品牌能保持財務上的穩定,樂觀一點的話可能有15家,存活比例10%上下,他們會占據整個市場75%的份額。所以,留給一眾品牌的時日已經進入倒數。
不過,AlixPartners并沒有給出這場時機大重整的細節。中國汽車制造商之間的重組,非市場性的因素非常多,這大大增加了整合難度。即便如此,過往的案例中,還是有一些可以作為判斷的舊跡。
在東風與兵裝下屬汽車資產的重組,以后者獨立為第三大汽車央企,暫告一段落。這樣一來,中國汽車行業就形成了四個圈層:以一汽、東風、新長安為主的國央企;以上汽、北汽、廣汽、奇瑞、江淮為主的地方國企;以比亞迪、吉利、長城為主的民營資本;以零跑、理想、小鵬、蔚來等為主的新勢力。
在存量市場里爭奪份額,比拼的是現金流。新一輪的重組,必然會從現金池的刻度高低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