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料,《歌手2025》第九期的襲榜賽,“美國燈神”喬丹·史密斯又瞄準陳楚生。
連陳楚生都無奈地說:又是我。
只是沒想到,這次的陳楚生沒接住這場空襲,他改編的蘇打綠的《小情歌》還是敗給了喬丹·史密斯演唱的《波西米亞狂想曲》。
是大家聽過了陳楚生這種激情澎湃的演繹,沒有了新鮮感?還是喬丹·史密斯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更能體現演唱功力?
不過,我相信現場觀眾的投票結果,更認為陳楚生版的《小情歌》改頭換面,的確超出了我的心理預期。
一、
猶記得蘇打綠的《小情歌》出街時的驚喜,陰柔,小眾,詩性,帶著青春期的脆弱、敏感。
那是一種撲面而來的清透的,如夏日晚風一樣的感覺,一種期待又怯懦、美麗而憂傷的情愫縈繞心頭。
鋼琴聲像奔跑著的綿延的流水,而吳青峰的歌聲,顫動著的聲線讓我洞見到他的敏銳,孤獨,細膩得讓人毫無防御。
特別是他唱“就算大雨讓整個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時,我仿佛看到了大雨過后水洼的城市倒影處,一個踽踽獨行的少年。他脆弱又溫暖,敏感又真摯,一如吳青峰本人。
他唱“受不了看見你背影來到,寫下我度秒如年難捱的離騷”內心里的悸動、甜蜜、又矛盾的情緒,都在這詞作的矛盾記述中呈現。
吳青峰《小情歌》是如此敏感,細膩,潛藏著他個性里的脆弱、憂傷,溫暖,真摯。
這版本的編曲與吳青峰的演繹相適配,以鋼琴、弦樂為主,注重留白和空間感。鼓點僅作點綴,突出人聲的細膩層次,營造的“雨滴輕落般的靜謐意境”,表達著這種隱微的、詩性的“青春獨白”。
陳楚生選擇與自身氣質完全不同的吳青峰的作品,真的是一大挑戰!
二、
如此經典的《小情歌》,陳楚生是如何改編的呢?
他將吳青峰的敏感、溫暖、孤獨感的“陰郁色彩”,幻化成為青春的、熱血的、激情的“張揚情調”。
“小情歌”的情感溫度不再是“溫熱”,而是“熱烈”,情感也不再是“曲折”,而是“直接”,從流行轉到搖滾,從原有D調的“明亮、活潑”,改到了C調的“穩健、明亮”。
聽陳楚生的《小情歌》,感覺應該把“小”字去掉,因為他唱的是曾在風中飄浮著的、張揚著的青春,陳楚生所給予我們的是懷念、回味,想象中的“熱烈情感”。
那么,那溫柔的安慰懷抱,融合《離騷》的古典意象,傳遞出的“脆弱中的守護感”,變成有力的擁抱,失去了原有的“曲折和纖細”。
“就算整個世界被寂寞綁票、我也不會奔跑;逃不了最后誰也都蒼老、寫下我時間和琴聲交錯的城堡”曲意婉轉的情愫,詩意氤氳的歌詞,以直白的搖滾腔唱出,原有的意境亦消失不見。
從溫柔的安慰、內守的防御,變為與對世界直面對抗,“青春無畏”。這是陳楚生的“熱血情歌”。原有“小情歌”的細膩陰柔詩性被陽剛直白取代后,同時也丟失了它原有的獨特氣質。
這樣的“小情歌”適合青春熱血的大合唱,而不是繾綣入心底。
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情歌”,但這“小情歌”是臨在的,還是懷念的,情味卻是天差地別了。
當陳楚生手握電吉他,激情地掃弦聲響徹上空;當他站在舞臺中央,以搖滾腔唱出“懷抱”,原曲中吳青峰筆下的清澈青春意象被徹底顛覆。
電吉他的咆哮和密集鼓點強化的節奏驅動,日漫OST式熱血感,不再是“小情歌”的纖細、陰郁、柔美、溫暖的青春,而是更加追隨舞臺所需要的“炸烈”和“釋放”。
于是,直播彈幕瞬間突破20萬條,收視率飆升至1.5%。
雖然我喜歡陳楚生,幾乎對他之前改編的每一首作品都褒獎有加,但我卻對這版的《小情歌》改編喜歡不起來。這是一首脫離開作品主旨的演繹,甚至哪一首青春歌曲都可以這樣改編,脫離開獨特性追求普適性,是危險的。
哪怕是演繹“中年追憶青春”,也與本歌曲所要表達的主題相悖離,這不是代際割裂,而是主題偏離。
所以喬丹·史密斯能夠襲榜成功,也就毫不意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