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到,不少家長就陷入了和孩子的“拉鋸戰”:早上掀被子催起床,看到孩子捧起手機就皺眉,對著計劃表數落他們沒完成任務……
其實,假期對孩子來說,本應是松綁的時光,與其用規則把孩子捆得緊繃,不如試試給他們兩樣“自由”——睡的自由,玩的自由。
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人的幸福感來源很簡單,一是吃得舒心,二是睡得踏實。
1、對孩子來說,睡眠更是幸福感最直接的體現。
剛放暑假的孩子,就像一根被松開的彈簧。上學時每天早起晚睡,身體早已積攢了大量疲憊。
這時候如果還逼著他們早睡早起,甚至因為“睡懶覺”嘮叨不停,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放假和上學沒區別”。
更重要的是,睡眠對孩子的心理狀態影響極大。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會讓孩子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可能埋下心理問題的隱患。
假期給足睡眠自由,其實是在給孩子的心理健康“充電”。
2、別把游戲當洪水猛獸,滿足感能養出好關系
提到孩子玩游戲,很多家長像遇到了“大敵”:沒收手機、設密碼、定鬧鐘,結果往往是孩子偷偷玩,親子間天天冷戰。
其實游戲本身不是問題,“被禁止的游戲”才是問題。
就像越不讓吃的糖果越想吃,孩子對游戲的執念,往往源于“被剝奪”的反抗。
心理學上有個“脫敏效應”:當孩子能自由接觸游戲,玩到一定程度反而會覺得“也就這樣”,甚至主動放下手機找別的樂子。
鄰居家的男孩以前總躲在被窩里玩游戲,媽媽硬管了半年,母子倆天天吵架。后來媽媽試著說“你想玩就玩,但作業得自己記著”,反而出現了反轉:孩子連續玩了兩天后,突然覺得“組隊打副本也挺累的”,主動約同學去打球了。
孩子對游戲的沉迷,很多時候是在填補情感空缺:沒人陪他聊天,沒人夸他做得好,游戲里的“升級”“點贊”反而成了慰藉。
當家長愿意給孩子游戲自由,其實是在傳遞一個信號:“我相信你能管好自己”。這種信任會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反而更愿意和家長溝通。
3、假期的“松弛感”,比計劃表更重要
有家長擔心:“任由孩子睡懶覺、玩游戲,作業怎么辦?家務誰做?”其實假期的核心不是“放縱”,而是“張弛有度”。
孩子早上睡夠了,可能下午會主動寫作業;玩夠了游戲,或許會突然想幫媽媽擇菜。
這些“不規律”的主動,遠比被逼著“8點寫作業、10點練琴”更有意義。成長不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務”,而是在自由中學會對自己負責。
假期就像給孩子的“心理療愈期”,讓他們在睡眠里補滿能量,在游戲里釋放壓力,在自主中找到節奏。
當孩子帶著滿滿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回到校園,他們的狀態反而會更積極。
畢竟,被尊重、被理解的孩子,才更有勇氣面對世界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