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紙本行書《苦筍賦》,說起苦筍,今年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吃上當季的苦筍,記得小時候最討厭的就是苦筍,因為它真的好苦,但長大后最愛的卻是這苦筍,它先苦而后甘,最喜歡的還是它的脆。
我記得苦筍是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大出,然后它的季節很短,至六月時就沒什么人賣了,能買到的大多為包裝品,沒有現摘的新鮮。
此作黃庭堅書《苦筍賦》是他晚年時期的行書之作,是一首抒情小賦,黃庭堅在此作自由抒發感慨生活細節,恰好體現了北宋時期尚意書風的特點。
他在此賦中寫到苦筍雖苦但卻有味,多食并無害,再寫俗傳苦筍不可食之荒謬,作者為苦筍辯護之論卻不為人所接受,只好自享其美味,最后引用李白的詩句 “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 作結。
像極了現代人對 “小眾愛好” 的堅持 —— 哪怕不被多數人理解,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沒必要向質疑者妥協。用 “苦筍” 比喻 “忠言”“賢才”,暗合了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的道理,強調表面不討喜的事物可能有深層價值。
最后對不同人認知差異的感慨,放到現在也很貼切:有人能透過表象看本質,有人隨波逐流信傳言,不必強求所有人達成共識,自己懂得其中樂趣就夠了。
整體讀起來像一篇 “為苦筍正名” 的趣味小文,既透著對美食的偏愛,又藏著對人情世故的通透。
此作以紙本墨跡的形式流存,現被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之中,帖中內容約為11行,共181字,見于落款元符二年即1099年,之后曾經由吳楨、安岐、陳定等人精心收藏,在多個集名家帖全集書冊中多有收錄。
這幅書法作品筆力剛健有力,筆畫之間透著一股勁道。字的中心部分緊湊收緊,像被穩穩地 “收” 在中間,而向外伸展的長筆畫則舒展開闊,帶著一種灑脫不羈的俊朗氣質。
整體看下來,完全能感受到山谷先生那種放縱飄逸、豪邁大氣的文雅韻味,字里行間還藏著一種傾斜擺動的動態美,靈動又有張力。
在他的小行書風格里,能看到他寫大楷和行書時那種 “輻射式” 的結構特點 —— 就像從中心向四周舒展延伸,筆法也帶著輕微的震顫感,有股活潑的勁兒。不過和大氣磅礴的大幅作品比起來,少了些那種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感覺,更多了幾分小巧精致中的靈動韻味。
對比黃庭堅的大字行書,我還是比較喜歡他的大字。您認為呢?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