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東風納米06僅交出1601輛的銷售成績單,這一數字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新能源車市場不算顯眼,但對比其上市前的預售數據,反差就相當明顯了。
此前東風納米官方曾高調宣布,預售開啟僅一小時訂單量便突破11601輛。然而上市兩個多月后,實際銷量遠未達到當初的訂單水平,這個落差確實引人思考。
再看看近期車市上的熱點,就更能感受這種反差。小米YU7剛上市期間,同樣高調宣稱上市1小時大定訂單突破289000臺,由于小米汽車的產能本來就十分吃緊,不少用戶恐怕要等到明年才能提車。
反觀東風納米06,以目前1萬多輛的訂單量來看,理論上不會造成太大產能壓力。即便考慮新車產能爬坡的因素,兩個月僅交付一千多臺的結果,也很難完全歸咎于產能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同門車型納米01(參數丨圖片)在6月賣出了4574輛。這自然讓人想問,那超萬輛的訂單到底去哪了。
必須承認的一點,東風納米06在產品上有獨特之處,創新的“天地門”開啟方式,在同價位的車型中著實難找到同類的設計,確實是個實用的亮點。但市場很現實,再好的設計如果不能轉化為消費者購買的沖動,也只能留下叫好不叫座的遺憾。
既然產品亮點沒能有效轉化為銷量,那么要解開這個謎題,就需要從多個角度來觀察分析。首先,真實訂單轉化率是首要問題,預售訂單存一定的水分,這是行業比較常見的情況,消費者沖動預訂后未鎖單、大客戶訂單變動、黃牛占位退訂等因素,都會導致有效訂單縮水。
其次,交付節奏與產能匹配同樣關鍵。雖說1萬多訂單量不算太大,但若廠家初期控制產量,或是特定電池芯片等供應鏈環節出現限制,也可能造成交付延遲。不過兩個月僅交付1600余輛的速度,確實顯得過于緩慢。
另外,市場競爭的變化也不容小覷。從開啟預售到實際交付的兩個多月里,同級市場可能出現了更具吸引力的新車型,消費者面對更多選擇時改變主意很正常。同時定價策略的實際競爭力,在真金白銀的購買環節也會被放大檢驗。預售價格在消費者冷靜比較后,其吸引力可能打了折扣。
最后,營銷效果的持續性也值得探討。預售熱度能否轉化為持續的市場關注,精準觸達目標用戶并建立清晰的產品認知,是成功轉化的關鍵。如果后續傳播乏力或核心價值傳遞不到位,預售熱度自然快速消退。
汽車網評:透過東風納米06的現狀可以看出,在高度內卷的新能源市場,從訂單數字走向實際銷量,考驗著企業對產品定位、需求洞察、供應鏈管理和市場節奏的綜合把握能力。訂單的曇花一現只是開始,真正理解消費者選擇背后的邏輯,才能找到銷量提升的有效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