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第十一屆“法治社會·長江論壇”在揚州會議中心圓滿閉幕。會期一天半的時間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研討交流,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形成了共識、貢獻了智慧、分享了經驗、得到了啟示,呈現了一場極富智慧、成果豐碩、增進友誼的學術盛宴。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齊文遠教授主持閉幕式。
揚州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院長蔡寶剛教授宣讀第十一屆“法治社會?長江論壇”征集論文的評獎結果。
第十屆“法治社會·長江論壇”共收到論文490篇。經過組織專家學者初審、復審、終審,共評出一等獎10名、二等獎20名、三等獎30名。《自動化行政裁量的正義維度》《論監察建議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的功能及其制度完善》《法治鄉村的精細化治理路徑研究——基于沿湖村的實證分析》《人工智能嵌入檢察履職的結構性耦合:技術賦能、風險挑戰與應對策略》《城市更新法制困境、原因剖析及應對措施》《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流通安全的風險識別與監管機制》《人工智能算法風險刑事治理范式反思:“主客二分”的堅守與動搖》《數據要素市場化背景下產權界定的困境與突破》《“兩個結合”背景下的社會治理體系研究——以“五治”與“五行”呼應為視角》《危害國家數據安全犯罪的規制體系及完善路徑》10篇論文榮獲一等獎;《制度集成創新的內涵、研究路徑與意蘊初探》《公證“法郎中”參與基層治理路徑新探——以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公證處為例》《生命共同體理念下野生動植物刑法保護體系優化研究》等20篇論文榮獲二等獎;《輕罪前科消滅研究:適用前提與消滅事項》《公證債權文書執行效力研究——基于526份裁判文書的分析》《刑民交叉視域下“借款不還”型詐騙的界定研究》等30篇論文榮獲三等獎。
參與論壇的領導及嘉賓分別為獲獎作者頒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治理法學學科帶頭人徐漢明教授作第十一屆“法治社會·長江論壇”綜述。他說,本屆論壇以“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為主題,聚焦中國式社會治理法治化的理論創新研究、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研究、社會治理法治化效能提升的研究、數字時代社會治理的制度因應的研究、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實踐探索五個專題開展了系統性、前瞻性、建設性的學術研討,形成了豐碩的理論成果。
與會專家認為,“法治軌道”是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華文化當中的軌道和現代法治精神融為一體提出的原創性的概念,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法治軌道上來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做到道不變、志不改;堅持法治先行,堅持法治優先發展的戰略,不斷的完善社會治理的法治體系、制度體系和體制機制,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筑好法治軌道;把法治精神、法治原則等,納入到、嵌入到我們社會治理的全過程,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各個方面。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新時代社會治理法治理論由一系列基本命題、核心范疇、系列觀點所構成,涵蓋六個維度十八個方面的系列觀點,這包括:基本命題維度的“原理論”“原則論”“規律論”;政治保證維度的“保證論”“宗旨論”“地位論”;頂層設計維度的“布局論”“互動論”“全球論”;實施方略維度的“格局論”“體系論”“民主論”;重點領域維度的“基層治理論”“城市治理論”“網絡治理論”“邊疆治理論”;治理方法維度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論”“預防性治理論”,構成了體系完備、結構嚴密、內涵豐富、具有成熟哲學辯證方法與鮮明實踐面向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蘊含著深邃的公理、政理、法理、哲理價值,展現出實踐性、科學性和時代性的總體性特征,彰顯出其獨特的理論品質。
圍繞“中國式社會治理法治化”核心議題,與會專家從理論、制度、實踐、文化等維度展開深入交流,匯聚了來自理論界與實務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典型經驗,從理論上系統回應了從“制度設計—文化嵌入—機制運行”的社會治理創新的法治邏輯。與會專家圍繞文化根基的激活轉化、制度整合的范式躍遷、典型經驗的提煉與制度轉化、司法嵌入與多元共治等展開研究,這些研究預示著一條融合本土文化智慧、制度整合邏輯與協同機制設計的中國式社會治理法治化路徑正加速形成。
與會專家認為,社會治理體系不僅是制度文本的更新,更是法治回應復雜社會結構與多維行為模式的能力。當下,傳統法律制度正面臨刑事政策張力、新興犯罪演化、行政權能擴張、跨域治理碎片化、網絡空間秩序重構等多重挑戰。與會專家聚焦“輕罪治理”中的前科消滅機制、“技術犯罪”中的虛擬貨幣規制難題、“整體性治理”中的跨區域制度安排等議題,均體現出對這一趨勢精準捕捉與理論回應。
圍繞社會治理法治化效能提升的研究,與會專家在選題上緊扣數字化、未成年人保護與社會治理等時代性議題,體現出當前法治研究對新興問題的快速響應與結構性重塑。大家認為技術演進催生出多樣化的新型行為樣態,其通過實證研究、跨學科視角和制度分析,對未成年人保護、教育治理、刑法規制與矛盾糾紛化解等領域進行了探索,展現出理論創新與實踐回應相結合的研究趨勢。
圍繞數字時代社會治理的制度因應的研究,與會專家從動態產權理論、雙軸治理范式及全流程動態監管等標識性概念,創新提出多學科融合的數據產權框架、以互聯互通與必需數字設施為核心的AI反壟斷治理體系,以及“技術謙抑”與“模型即服務”驅動的公權力場景風險防控模型,構建了涵蓋理價值、制度協同的系統性治理框架,具有有跨領域、前沿性、現實針對性的特點。與會學者還從公權實踐、私法爭議到市場規制的全鏈條對技術風險的識別、制度設計、話語體系進行前沿探索,為構建對智能社會中的法治秩序構建提供助力。
圍繞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實踐探索研究,與會專家從制度建構、技術賦能、多元協同等多維視角對“鄉村振興”“民主法治示范村”“一站式調解中心”“幸福食堂”“和美網格”“金豆工程”“村民說事會”等現實治理場景開展豐富的實證研究與理論探討,緊扣政策試驗田與制度創新現場,力圖在地方治理經驗中提煉具有辨識度的概念、多維知識譜系與可推廣的經驗,相關研究成果對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提供了智力支持。
中國行為法學會總監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原副校長李文燕宣布第十二屆“法治社會·長江論壇”主辦單位。他說,論壇緊貼法治社會前沿問題,以高質量、高規格、國際化為辦會宗旨,匯集國內外專家智識,助推“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傳播“中國話語”,現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十一屆。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揚州大學、中國行為法學會、安徽師范大學的代表上臺進行第十二屆“法治社會·長江論壇”會標交接。
第十二屆“法治社會·長江論壇”主辦單位代表,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紀檢監察學院)院長郭澤強講話,表示將以行動為筆、以智慧為墨,積極籌備好下一屆論壇的各項工作,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賡續奉獻智識。(通訊員:朱永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