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小暑,伏天伊始,但只要心中有詩意,依然可以處處是蔭涼。
7月11日,“靈魂有香氣的女子”IP創始人、作家李筱懿的視頻號知識專欄,邀請到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史專家駱玉明老師,和他的書籍《精解世說新語》一起,解讀魏晉名士如何遵從本心、活出真我。
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最瀟灑、最自由、最快意人生的時期,很多人都會把票投給魏晉時期。名士們飲酒、清談、放浪形骸,將世俗的眼光全都拋到腦后,追求極致的藝術之美,揮霍極度自由的人生。
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那個年代的人,都有一種不顧這個世界死活的美感。尤其是他們身上那種內核穩定,完全不內耗的精神狀態,跟今天窩窩囊囊、畏首畏尾、深夜emo的現代人,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們不僅羨慕他們的狀態,更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駱玉明教授的這本《精解世說新語》,就是了解他們最好的途徑。它既做到了簡單通俗0門檻,又全面還原了魏晉名士的生活的時代背景,尤其是對每一篇內容的解讀,至情至性,深刻通透。難怪駱玉明教授被學生們親切稱為“復旦最有魏晉風的教授”,性情中人的故事,就得是性情中人解讀。
魏晉名士自由肆意,但魏晉也是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權力斗爭激烈,戰亂不斷,瘟疫肆掠,75%以上也就是3/4的人口都已經不復存在,觸目可見,到處都是死亡,這些風流名士,其實每一分鐘都活在死神的陰影下,誰都不知道能否看見明天的太陽。
為什么在這樣的地獄模式下,會誕生那么燦爛的文化?那么深切的對美的熱愛?那么多放蕩不羈、超然物外的風骨?
駱教授認為魏晉風骨,離不開兩個關鍵詞:多情、洞察。人活在亂世,面對巨大悲劇,他無法依著于抽象的意義,想在短暫的生命里和這個世界做更多鏈接,所以就像夜幕中綻放的煙花一樣,迸發出強烈的情感,這是多情。另一方面,人只有看得特別透的時候,才能真正的聰明,但看得透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苦難,沒有經過大苦難的人,很難看得透,這是洞察。
在李筱懿看來,魏晉除了名士輩出之外,也是女性力量崛起的時代。《世說新語》還收錄了32位妻子形象和19位母親形象,她們不只是妻子和母親,更是鮮活的自己,有個性、明事理、有遠見、有膽識,有不同于甚至領先于男性的思維方式。
比如才女謝道韞,完全不是我們想象中乖乖女的樣子,她只是被一句“詠絮”封印住了人格的光芒。她罵丈夫,也就是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說:想不到,天的下面地的上面,長你這么一個東西出來~太會罵了。謝道韞有才華更有魄力,巨大變故發生的時候臨危不懼,王凝之和子女們死于叛軍手下,謝道韞顧不上悲痛,組織家丁和女眷一起迎敵,她自己手持長劍,砍殺數名敵軍,連叛軍首領孫恩都被她震懾住,沒有傷害她和三歲的外孫。
讀這本書時,李筱懿最愛這句話——“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它說的是東晉梟雄桓溫問名士殷浩:你和我誰更優秀?殷浩給出一個不落俗套的回答:“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p>
李筱懿認為這句話非常妙,與自己在漫長歲月里反復周旋,歷經無數次的自我審視與對話,逐漸明白,與其強求自己去符合外界的標準,寧愿做真實、純粹的自己?!爸苄笔鞘裁??就是內耗啊。言未出,結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動,心中已遇萬重山;行未果,假想苦難愁不展;事已畢,過往仍在腦中演。過度的思考和過度的比較,都是在消耗當下的自己。
路與他人不同,何必聽風動容,希望我們生而悅己,而非困于他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