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月7日,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對韓國輸美產品征收25%關稅。此消息一出,迅速在國際政壇掀起波瀾,韓國新總統李在明面臨棘手難題,而背后美國的一系列動作,也暗藏著針對中國的陰謀。
李在明上臺后,提出以堅固的韓美同盟、緊密的韓美日合作、盡快改善韓中與韓俄關系為基礎,開展“實用外交”。在就職滿月的記者會上,他還表示要盡快改善中韓關系。然而,美國突如其來的加稅通知,似乎讓李在明的態度有了微妙變化。
此前,李在明政府對美國“對等關稅”談判采取冷處理態度,不答應也不明確反對。可在特朗普發出加稅信函后,韓國外交部的回應有了針鋒相對之意,顯示出李在明政府對特朗普此舉的極度不滿。這一態度轉變,一方面源于美國加稅對韓國經濟的巨大沖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李在明在外交政策上,開始重新審視韓美關系。畢竟,美國此次加稅,完全不顧及盟友情面,將韓國經濟利益置于不顧。
李在明(資料圖)
特朗普政府宣稱加稅是為了平衡貿易逆差,稱25%的稅率遠低于消除與韓國貿易逆差所需水平。但這只是表面理由,背后有著更深層次的考量。
從經濟層面看,美國試圖通過加稅,逼迫韓國企業加大對美國制造業投資、購買更多美國能源及農產品等。美國長期存在貿易逆差,希望借此方式減少逆差,促進本國產業發展,增加就業。例如,美國希望韓國在造船業等領域配合其遏制中國,以此削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進而鞏固美國的經濟霸權。
從政治層面講,美國是在向李在明施壓,提醒他在對華立場上要堅定。李在明上臺前后,多次表示要改善對華關系,這與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相悖。特朗普政府試圖用關稅這一手段,讓李在明認清“陣營”,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此外,美國可能也想借此為尹錫悅求情。李在明上臺后著手清算尹錫悅及國民力量黨,而尹錫悅是美國的忠實支持者,美國不愿看到其下場太慘。
當地時間7月11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政策局局長張成吉透露,特朗普政府希望韓國加入美國,共同在造船業等領域遏制中國。美國感受到中國在造船業市場份額增長的危機感,將韓國視為戰略伙伴,要求韓國加入遏制中國的“其他領域”措施,作為造船業雙邊合作的“前提”。
特朗普(資料圖)
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制造了全球超80%的干貨船,2025年全球船廠年總產量中,中國份額達53.1%。美國政府估計,截至2024年1月,中國擁有的船只占全球商業船隊超19%,并控制著95%的集裝箱運輸。美國為了重振本國造船業,對抗中國造船業的主導地位,此前已采取諸多措施,如計劃在白宮設立造船辦公室、提供特殊稅收優惠,對中國制造船只進港征收高額費用等。如今拉攏韓國,就是其遏制中國戰略的一部分。
美國加稅對韓國經濟沖擊巨大。韓國主要產業如汽車、鋼鐵和半導體等,本就是對美出口主力,加稅將使這些產業面臨更大困境。汽車、鋼鐵行業已出現對美出口下滑,加稅無疑是雪上加霜,韓國輿論對經濟受拖累的擔憂持續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韓國面臨兩難選擇。若順從美國,加入其遏制中國的行列,雖可能緩解關稅壓力,但將嚴重損害中韓關系,影響韓國在東亞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要知道,中國是韓國重要的貿易伙伴,中韓經貿合作對韓國經濟增長至關重要。若拒絕美國,韓國不僅要承受高額關稅,還可能面臨美國在其他方面的施壓,如在軍事安全領域,美國可能會在駐韓美軍費用分擔、戰時指揮權移交等問題上設置障礙。
美國(資料圖)
不過,李在明政府也并非毫無還手之力。近期,韓國在戰時指揮權移交問題上態度積極。據韓國《朝鮮日報》7月11日報道,李在明10日主持首次國家安全保障會議,重點檢討戰時指揮權回收等核心安全議題。韓國政府一名高層官員表示,戰時作戰指揮權移交是本屆政府想要推進的議題,美國方面對此態度也并非那么消極。若韓國能借此契機,在戰時指揮權等關鍵問題上取得進展,增加自身與美國談判的籌碼,或許能在應對關稅及美國遏制中國要求時,掌握更多主動權。
美國對韓國加稅以及拉攏韓國遏制中國的一系列舉動,背后是其維護自身經濟和政治霸權的戰略考量。李在明政府面臨著復雜嚴峻的外交和經濟形勢,如何在中美之間找到平衡,維護韓國國家利益,將考驗其智慧與決策能力。而對于中國來說,需密切關注美韓動向,堅定維護自身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以及國家利益。這場大國博弈的棋局中,每一步都充滿變數,未來局勢如何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