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正在從炫技時代進入責任時代。在越來越多車主嘗試自動泊車、NOA導航輔助的當下,出了事誰負責,成為懸在用戶和車企之間的一道隱性紅線。
比亞迪最近宣布,將為旗下“天神之眼”系統用戶在智能泊車場景下的事故承擔責任,無須用戶走保險流程,直接由廠方售后處理。這在行業內并不常見。
而在這份承諾背后,比亞迪強調其智能泊車功能已經達到“媲美L4”的水準。這不僅是技術進展的體現,更像是一場對整個行業責任邊界的試探。以科技創新保障安全出行。
泊車是智能駕駛中最容易“落地”的場景
當前智能駕駛技術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城市領航、高速NOA和自動泊車。從復雜度與風險管控來看,泊車始終是最容易實現閉環的場景。車速低、環境相對可控,意味著“脫手操作”在這里更具現實可能性。
因此,在智駕責任劃分長期模糊的語境下,比亞迪選擇從這個場景“開刀”,并提出“我來承擔”的承諾,某種意義上是做了一個技術能力和責任態度的同步表達。
“兜底”聽起來體面,執行細則仍是關鍵
當然,品牌可以說“我們兜底”,但真正的關鍵在于兜底的細節是否清晰、執行是否高效。如果事故牽涉第三方,比如小孩突然躥出、他人車輛誤操作等,是否也能一視同仁處理?還是會退回“駕駛員責任自負”的傳統說法?
另外,“不影響明年保險費率”聽起來吸引人,但是否意味著比亞迪會設立一整套內部的事故核賠流程?一旦車輛用戶量上升,這是否會給售后體系帶來不小的壓力?
OTA升級的另一面:功能越來越多,用戶越來越難懂?
配套比亞迪這次兜底承諾的是一輪較大規模的OTA升級,包括泊車路徑識別優化、多場景覆蓋(如環島通行、夜間識別兩輪車)、緊急剎停邏輯等功能。
問題在于,**對普通用戶來說,這些功能真的理解得了嗎?**還是只是停留在PPT和配置表上?
智能駕駛的終極目標并不是增加功能數,而是降低學習門檻。如果技術變復雜,使用反而變得小心翼翼,那和智能的初衷就背道而馳了。
寫在最后:這是比亞迪主動承擔責任的一步,但不代表問題已經解決
比亞迪在智能泊車場景中扛起責任,是當前階段少見的動作,也值得肯定。但更長遠來看,它只是拉開了一個新階段的序幕:車企是否準備好承擔起與“智能”對應的全部責任?
在國外,特斯拉、奔馳都曾因輔助駕駛事故面臨訴訟。而在中國,車企往往還停留在“輔助功能”四字的免責術語中。比亞迪邁出的這一步,是冒進也好,是試探也好,它可能會倒逼整個行業對“責任邊界”做出更清晰的定義。
對于用戶來說,這種變化或許更重要——比技術炫酷、指標領先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