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仲夏時節,川南桑林翻涌著翠浪。西南大學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桑耘”師生實踐團走進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飛龍鎮,聚焦蠶桑產業發展需求,以“文化+教育+科技”三維賦能,在傳承千年蠶桑文化、點亮鄉土美育星火、破解農業科技瓶頸的進程中,書寫新時代青年“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生動答卷。
童真繪彩繭,鄉土美育播撒未來種子
針對鄉村美育資源短缺現狀,實踐團以蠶桑為媒介搭建科學與藝術的橋梁。7月3日,一場充滿奇趣的蠶桑農文旅科普研學活動在飛龍鎮蠶桑特色文化館展開:孩子們在“大學生導師”的生動講解中,了解蠶卵、幼蟲、蛹、成蟲四階段生命密碼,指尖輕觸不同發育階段的蠶繭標本,感受生命蛻變的奇妙。
令人欣喜的是,潔白的蠶繭化作畫布,稚嫩的筆觸勾勒出彩虹、星空與田園牧歌;在服飾創作環節,少年們以素白布料為底,擷取桑葉脈絡、蠶繭瑩潤為靈感,用丙烯顏料暈染出金色向日葵的立體、藍色蝴蝶的靈動;輕紗纏繞成飄逸云袖,麻繩編織出古樸衣襟。
當這群“小小鄉村設計師”身著親手制作的五彩霓裳,在飛龍鎮首屆蠶桑祈蠶禮的舞臺上邁出自信步伐時,閃耀的不僅是創意的火花,更是蠶桑文化滋養下茁壯成長的新苗。這種“扶智+扶志”的精準培育,正回應著鄉村振興對本土化人才的深切呼喚。
古藝煥新機,文化賦能為產業鑄魂
為破解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脫節難題,實踐團以當地首屆蠶桑祈蠶禮為支點,構建文化賦能產業的新范式。在蠶桑技藝互動展區,千年絲路文明與桑葚瓊漿、桑芽云茗、飛龍蠶繭等“飛龍四寶”深加工產品展開時空對話;桑葉拓印、蠶繭畫、蠶絲扇、扎染工坊內,年輕學子帶領村民將繅絲、剝繭等傳統工藝轉化為可觸摸的文旅商品。
古禮祭祀中“初獻絲帛,二獻金繭,三獻章服”的莊嚴儀式,與現代桑葚酒、蠶絲被等同臺展示,清晰勾勒出“?!Q—繭—絲—旅”全產業鏈的文化基因?;顒游笈迕裼慰蛥⑴c,既推動蠶桑文化從田間走向大眾視野,更激活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一池春水”。這種根植鄉土的文化創新,為產業振興注入不可替代的軟實力。
智匯解難題,科創火種點燃發展引擎
面對蠶桑產業“科技支撐薄弱”的發展痛點,學院專家團隊直擊核心問題。西南大學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蠶學系主任王茜齡教授、青年教師成國濤、周圍等帶領實踐團學生深入農戶養蠶房、收繭站及桑園,診斷蠶病頻發、蠶繭質量不穩定、桑樹病害等產業痛點;通過近百份問卷精準鎖定農戶技術需求。
隨著飛龍鎮政府與學院簽署《飛龍鎮蠶桑農文旅建設規劃服務項目技術服務合同》《博士團蠶桑產學研基地建設服務項目技術服務合同》兩項技術服務合同,科技助農從“短期幫扶”升級為“長效賦能”。
7月4日下午,學院專家團還圍繞蠶病預防、桑樹護理等關鍵技術,開展專題講座與現場指導,將實驗室的前沿成果轉化為田間地頭的實用技術。
同學們在調研中淬煉本領,村民們在學習中堅定科學養蠶的信心,科技的種子在桑田間生根發芽,為蠶桑產業提質增效、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施提供了堅實支撐。
雙翼共成長,青春鄉情交織振興路
飛龍鎮的桑田沃土,成為青年學子絕佳的實踐課堂與能力淬火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的本質,是構建“需求—實踐—成長—反哺”的閉環生態,青年學子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實戰中,深化專業認知、錘煉實踐能力、厚植“三農”情懷;鄉村則收獲科技賦能的硬支撐、文化創新的軟實力與未來人才的薪火相傳。這絕非單向輸出,而是相得益彰的雙向奔赴。
如今,飛龍鎮的桑樹年輪正刻下新的印記,校地協同的種子已然破土成林。西南大學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將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持續深化“高校+地方”合作模式,以更堅定的步伐、更創新的思維、更深厚的家國情懷,與鄉村大地同頻共振,在新時代的廣闊天地里,共同譜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振興新篇!(文/魯萍 李佳麗 圖/魏銘 尹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