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拉人,晚上運快遞。曾經空蕩蕩的公交車廂,如今塞滿了包裹。鄭州公交和順豐速運的合作,正悄悄改變城市送貨的方式。
深夜十點,鄭州一輛300路公交車駛出場站。車廂里沒有乘客,只有碼放整齊的順豐包裹在夜色中穿行。路線沒變,司機還是那個司機,不同的是,這輛車晚上開始“兼職”了。
就在今年7月初,鄭州公交和順豐正式聯手,全國首個公交深度送快遞的合作落地。首批300輛公交車加入試點,占了鄭州公交總數的十分之一。
困境下的聯手
鄭州公交的日子不好過:三年里乘客少了大半,政府補貼只能覆蓋小部分成本,每年虧損高達數億元。去年甚至借了5億來填窟窿,但收入還在下滑,坐吃山空不是玩笑。
“晚上車大多閑著不用,空車廂還得花錢維護,”一位公交管理人員說。車閑著,錢花著,傳統公交被逼到了墻角。
另一邊,順豐在同城送貨上也頭疼。電動車效率不高,要送得快就得加車加人,場地租金和養車成本還一個勁兒漲。兩家碰頭,公交的空閑運力正好碰上快遞的硬需求,一場自救加互助的嘗試就這么開始了。
這就好比家里有個大院子,白天種菜,晚上空著,鄰居想租來放點東西,收點租金補貼家用,既能成人之美,自己也能賺點外快。
不只是“順路捎帶”
這次合作可不只是讓公交車順路帶個快遞。順豐把自動化分揀設備和智能倉儲系統搬進了公交場站——白天這里是公交中轉站,晚上就成了順豐的分揀中心。
他們激活了三種運力:
夜班車: 晚上10點到早上6點,停運的公交車變身“貨運干線”。
平峰車: 白天乘客少的時段,公交車插空送急需的快件。
定制線: 特定公交線路優化路線,更好地匹配物流需求。
空間利用也更有想象力。佛崗公交場站的維修車間變成了智能分揀中心,部分場站屋頂未來還能起降無人機,實現“公交運大件+無人機送小件”的立體配送。
“客運需求永遠是第一位的,”項目負責人強調。快遞有專門存放區,絕不占乘客座位,車輛保養和安全標準也一點不降。
雙贏的希望
這筆買賣對雙方都有好處。業內估算,鄭州公交每年能省下近千萬開支,雖然填不上數億虧損,但也是實打實的進賬;順豐同城配送成本預計能降40%,省了買車養車、租場地的固定投入。
市民也間接受益。順豐計劃在公交場站加裝快遞柜和便民點,以后“等公交時順便取快遞”將成為可能。公交有了新收入,服務可能更穩定,老人常坐的線路也更有保障。
沒添一輛新車,卻盤活了整張城市物流網。同樣的車,同樣的路,利用效率大大提升。有網友說得精辟:“這總比讓公交車閑成廢鐵強!”
早有苗頭,全面升級
其實“公交帶貨”在農村早有成功例子。2023年安徽淮北就拆了公交車后排座椅運快遞,試了四個月,運了2萬多件。當時一輛車一天能送700件快遞,省了超10萬元成本。
但鄭州模式是全面升級版:技術更智能(城市用分揀系統 vs 農村用儲物空間),場景更復雜(城市攻堅“急送” vs 農村解決“下鄉難”),規模更大(全網協同 vs 幾條線路)。
“這不止是兩個公司合作,更像傳遞了一種城市治理的新思路,”觀察人士指出。當資源整合從鄉村延伸到城市,效率的提升悄然發生。
鄭州剛起步,北京、上海已在研究類似方案。南京、武漢等城市更早試水“公交+物流”,但規模小得多。
南京的做法值得參考:順豐收件分揀,快遞員送到公交站,車輛按計劃裝載,通過“小藍鯨順豐半日達貨倉”運輸,全程智能追蹤。
成功的關鍵
想做成這事,幾個關鍵點很明確:
嚴格分時: 客運貨運時段必須分開,不能影響早晚高峰。
空間獨立: 快遞有專門存放區,人貨絕不混裝。
智能調度: 系統要能動態匹配運力需求。
司機輪班: 避免疲勞駕駛。
“這些條件滿足了,這種新模式確實前景很大,”行業分析師判斷,“既能幫公交解困,又能提升城市物流效率,降低社會總成本。”
蘭州公交已開放70多個場站、2000多輛車接快遞活;成都公交正和京東物流談合作;北京上海的研究團隊也頻繁到鄭州考察。
夜幕降臨,曾經沉睡的公交車再次亮起車燈,載著包裹穿梭在城市街道。這場變革沒有大張旗鼓,公交場站里新裝的分揀設備嗡嗡作響,車廂里整齊碼放的包裹,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場實驗,正在多個城市推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