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回望波瀾壯闊的歷史,那些為保家衛國、抵御外寇而英勇捐軀的革命烈士們,永遠值得我們緬懷和敬仰。通州這片熱土始終不缺大義凜然的個人與保家衛國的故事。解放永樂店戰役中犧牲的劉守文、常貴才、張福寬、孫賀祥、杜廣智,宋莊的年輕地下黨員王九仲、決然堅定的王九富……通州區現有烈士紀念設施63個,他們猶如一座座不朽的豐碑,默默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
軍民一心 解放永樂店
永樂店鎮后營村北口,矗立著一座烈士紀念碑,這里安葬著解放永樂店戰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劉守文、常貴才、張福寬。
1945年4月5日清明節,冀東軍區第十四分區十六團一營接到上級命令,決定鏟除盤踞在永樂店地區的日偽軍,在戰斗打響的頭天晚上,參戰部隊在后營村安營扎寨,并進行戰前動員。后營村的老百姓聽說要解放永樂店紛紛前來報名,踴躍參加支前工作。按照要求,村里組織了八十多人參加的支前隊伍,分為帶路組、搬梯子組、擔架組。
凌晨一點,部隊和支前小組收到緊急集合命令,不久出發命令下達,一支四百多人的隊伍,在帶路小組的帶領下,急行軍趕到了敵人在永樂店的據點附近并等待總攻的命令。凌晨三點,隨著沖鋒號的吹響,總攻開始了,梯子隊一馬當先,將準備好的梯子立在圍墻上,伴隨著沖殺聲,戰士們迅速登梯跨墻,沖進敵人的據點,還在睡夢中的日偽軍聽到槍聲、沖殺聲后,負隅頑抗,一場抗日軍民與日偽軍的廝殺開始了。隨著我軍全國戰場節節勝利,戰士們的戰斗士氣受到極大鼓舞,戰斗中信心百倍,越戰越勇,各個心里憋著一股勁兒,堅決要把日本侵略者從中國領土上趕出去。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烈戰斗,最終日偽軍打出白旗,繳械投降,勝利的旗幟在永樂店上空飄揚。
雖然戰斗勝利了,但我軍也傷亡慘重。胸口淌著鮮血,雙手還抱著刺刀的排長劉守文,躺在血泊中;班長常貴才與敵人緊緊抱在一起同歸于盡;副班長孫賀祥雙手端著槍,倒在一處矮墻下,他身旁是一手握槍一手緊握軍號的司號長杜廣智;戰士張福寬雙手緊握步槍,倒在一處鍋爐旁……
軍民將遺體抬到了后營村,經過簡短的告別儀式后,五位烈士被安葬在了村大廟東,解放后孫賀祥、杜廣智被家屬認領走,劉守文、常貴才、張福寬幾經輾轉被安葬在了現在的位置,直至目前仍未找到家屬。
80年過去了,后營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村中曾經的一位老書記經歷過這場戰爭,每次提到此事,老書記都能夠滔滔不絕地生動講述。雖然老書記很多年前已經離開,但正是因為他,這些資料才能完整的留存至今。相關負責人說:“提及戰爭和敵人時,老書記的眼中流露出無法抑制的憎恨,這是老一輩共產黨員所特有的堅定與執著。現在輪到我們來守護這些先輩了,時刻不能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沒有他們的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2024年,永樂店鎮后營村烈士墓正式評定為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了解,永樂店鎮政府每個月都會來到這里舉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活動。每年清明期間,會有大批群眾、團體來到這里紀念革命先烈。“許多學校、企事業單位也會跟我們聯系,來這里舉辦紅色教育活動。我們會通過宣講的方式讓他們更加深入了解我們后營村烈士事跡,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人們珍惜當下,奮發向前。”后營村相關負責人表示。
站在烈士墓前,靜默的人群低頭沉思,仿佛能聽到那段烽火連天歲月中傳來的沖鋒號角聲,感受到先烈們為了民族解放事業而英勇斗爭的壯志豪情,或一束鮮花或一杯烈酒,表達著對烈士們無盡的哀思與敬仰。
19歲的地下黨員犧牲在宋莊
1940年,年僅14歲的宋莊鎮宋莊村人王九仲到顧記豆腐坊做學徒,豆腐坊主人顧德明實為北平地下黨通縣負責人。不久,王九仲被發展為地下黨員,開展情報工作。1942年11月,王九仲以結婚的名義回村,在家鄉宋莊一帶配合顧德明開展地下情報工作,代號“籍傑”。期間他成功打入偽政府在宋莊組建的義勇壯丁隊,同時在村內創建八路軍村級政權,負責原河北省順義五區情報和催促糧餉工作,為當地八路軍辦事干部。
1945年2月24日早晨,駐守燕郊、白廟的日偽軍在義勇壯丁隊長王殿榮的幫助下潛入宋莊村,并包圍了王九仲家。一切準備就緒,敵人迅速沖入屋內,此時的王九仲正在吃早飯,他見到敵人突然闖入,立馬將身上的情報吞咽到腹中,在被壓出門時,趁機將印有“籍傑”字樣的印章丟到門口碾盤下面。被關押期間,王九仲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但他仍寧死不招。3月3日,王九仲母親在給他送飯的路上,從趕集回來的鄉親處得知,王九仲被殺害在了白廟橋頭。王九仲的遺體未歸,王家為其做了一口棺材,用紅布包裹一塊刻有生卒時間的磚頭放入棺中下葬。王九仲時年19歲,其妻子王許氏時年24歲,并身懷六甲。
據王九仲女婿王乃旺回憶,一次偶然的機會,王乃旺找到了那枚鐫刻著“籍傑”字樣的圖章,得知這是岳父生前的物件后,隨即想到會不會與岳父地下工作有關,便以其為線索展開了調查。
從1984年開始,王乃旺利用工作之余搜集了解岳父生前的資料,其后二十余年,王乃旺一直尋找各種線索,直至2007年,王乃旺在通州區黨史區志辦公室的文史資料中找到了一篇寫于上世紀60年代的文章,名為《革命烈士王九仲》,作者賈竹三是王九仲曾經的老師。后面的一年多時間里,王乃旺得到的資料越來越完善,最終在2009年5月8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批準王九仲同志為“革命烈士”。
抗戰烈士遺骸中仍嵌著子彈
1912年,王九富出生于通縣宋莊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那個戰亂的時代,他從小便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質,并擁有強烈的正義感和打抱不平的性格。1945年1月,由于對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的仇恨,王九富決定參軍,加入了冀東軍區第十四軍分區五十四團,希望通過更系統的軍事訓練和組織來對抗敵人。他在部隊中表現很好,憑借出色的戰斗能力和無畏的勇氣,很快從一名普通士兵晉升為代理排長。
在戰斗中,他永遠沖在最前面,帶著那股對敵人破壞自己家園、欺壓老百姓的仇恨,不畏敵人的猛烈炮火,毫不退縮。根據王九富的昔日戰友,同時也是當時三河抗聯黨支部書記張育文的回憶,在一次攻打縣城的任務中,敵人的保安團人數接近2000人,而他們這邊的隊伍僅不到1000人。雖然雙方力量懸殊,武器裝備也不如對方,部隊仍毫不畏懼,展開激烈交鋒。經過數小時的苦戰,部隊還是因為差距而處于劣勢,不得不選擇撤退。在撤退至三河縣北務村時,他們遭遇了敵人的猛烈攻擊,戰斗再次變得異常激烈。戰斗中,敵軍炮樓上的機槍成為了王九富的目標,他帶領著部隊迅速制定戰斗計劃,決定拔除這顆釘子。在攀爬炮樓搶奪機槍時,王九富不幸中彈,英勇犧牲,時年37歲。
王九富犧牲時他的小兒子王殿珍年僅三歲,很多關于父親的事情都是聽爺爺奶奶和母親后來口述的。“那時父親參軍,家里不知道在哪個部隊,因此無法與之聯系。爺爺奶奶和母親每天都憂心忡忡,可是幾個月后等回來的卻是父親的遺體。”他回憶道,“那時候條件也不好,做了一個簡易的木棺材便簡單下葬了。后來,我親自將父親的遺體遷到了現在的安息之地。當我打開棺材,目睹父親的遺體時,我忍不住淚流滿面,特別是看到白骨下散落的三個子彈殼,我深刻感受到父親在戰斗中所表現出的英勇無畏,那些子彈殼仿佛是他英勇精神的見證。雖然父親離世時我還年幼,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成長。”
2009年8月1日,宋莊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為王九仲、王九富建立“烈士公墓”并樹碑立傳。兩塊鐫刻著“革命烈士籍杰永垂不朽”“革命烈士王九富永垂不朽”的石碑、兩個古銅色半身像矗立在紅色宋莊村英烈廣場中,兩位宋莊青年以平凡之軀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在這里向世人緩緩講述著他們的英勇事跡。
據宋莊村委會工作人員介紹,每到烈士紀念日宋莊村黨支部、村委會都要組織全體黨員、村干部和烈士家遺屬到此對兩位革命英烈祭拜憑吊。要求全體黨員、干部要時刻以為中國民族解放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記者:王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