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喪源自于周禮,是儒家的禮儀之一。
哭喪這一儀式,隨著歷史的前進逐漸蔓延,成為中國乃至東亞儒家文化圈喪葬習俗中獨有的特色。
其以哭的形式寄托親人去世的哀傷,以唱長輩的生平事跡來紀念哀悼。
為了求得孝的美名,孝子賢孫們在此確實也頗費了一番心機,花錢請人替死者哭喪便是歷代孝子賢孫們的慣用手法,職業哭喪人也由此誕生。
武會霞出生于河南農村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農民,所以一家人的生計也只能憑借著一塊地過活,正因如此,武會霞自然沒什么讀書的條件,于是很早就輟學在家,幫父母分擔家務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武會霞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于是她在媒人的介紹下認識了自己的丈夫,兩人相識沒多久便成婚了。婚后,武會霞很是能干,不僅將家里的農活打理得井井有條,還將年邁的公婆照顧得很好。
后來,武會霞陸續生下三個孩子。為了能夠負擔起三個孩子的開銷,武會霞的丈夫開始到處找兼職、打零工。但這一切對于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來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家里不僅有兩個老人需要照顧,還有三個孩子的學費,而武會霞丈夫打零工的那點錢也只是勉強維持家里的溫飽罷了。
然而,學習這件事一直是武會霞心中的痛,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也要遭遇家境的無奈,她左思右想,最終想到了職業哭喪的工作。
起初,她也被自己這個想法嚇到了,畢竟這在大多數人眼中確實不算什么好的工作,但關鍵工資高啊,因為身處農村,所以武會霞自小對哭喪并不陌生,而且對哭喪的報酬更是有所耳聞,她認為可以一試。
當武會霞心中已有決斷后,她就將這個想法告知了自己的丈夫,雖然其一開始也不同意,但最終還是在武會霞的理智分析下同意了,畢竟人要是連自己的孩子都養不起了,又哪管周圍人笑話不笑話呢?
于是,在這之后,武會霞便找到了職業哭喪的負責人,通過面試后,她便開始接受專業的培訓,沒多久她就能跟著團隊一起上場了。
當武會霞哭喪被人認出來時,起初她也有些不好意思,甚至她看著那些人對自己指指點點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還有好事之人跑去給她的父母說。因為哭喪在農村是最為忌諱的,畢竟武會霞的父母健在,生怕招一些不吉利的給家里人。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閑話也就越來越多,而武會霞終于感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壓力,甚至最初支持她的丈夫也開始有所動搖,開始勸說要不就這么算了,家里也沒到吃不上飯的程度。
可這在武會霞看來,無非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她當然知道家里還沒到吃不上飯的程度,但是她要的并不是這些,因為有了孩子,她就要為孩子的將來考慮。
但是她沒什么文化,自己的丈夫也是務農的,根本沒什么掙錢的技術,但凡有什么辦法,武會霞也不愿從事職業哭喪。
于是,她并未理會村里人的閑言閑語,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她想著,就算是哭喪也要有競爭力。
所以,武會霞在跟著團隊哭喪了幾次后,早已將流程熟悉透了,并且很有一套自己的真情實感,所以在這之后她完全能夠獨當一面。
漸漸地,武會霞也有了一些名氣,不少客戶對武會霞是慕名邀請,每次當武會霞扮上裝后,那一番聲淚俱下的哭訴總能令周圍人與之共情。
而武會霞的哭喪報酬也很可觀,甚至達到了每場700元左右,一場大概一個小時,所以每次武會霞都會提前將客戶給的稿子背熟,結束完立即收拾東西趕下一場,就這么持續顛簸在路上,一年哭喪場次達到70場。
隨著收入逐漸可觀,武會霞也再無后顧之憂,她憑借著這份工作讓家里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也都能好好地在學校學習,甚至還拿著錢給家里蓋了新房買了新車,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也正因如此,她漸漸地明白了哭喪的價值,她每次之所以能哭得讓大家共情,自然是因為自己原本就投入的真情實感,如果能將孩子們的想法和老人的心思說出來,奈何不是一種成全呢?
職業不分貴賤,每個人都應該奉行正確的價值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