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品 TOPPING
D900
類型:臺式解碼器
售價:¥11999
“HiFi器材快速更新迭代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兩年的時間,即便給一個品牌在反復調試與線下試聽反饋中打磨產品也顯得未必長了些;但以D900最終的表現來看,這一段工夫,磨得真夠深。”
引子:姍姍來遲的真旗艦
從前幾年疫情居家的時代開始,因為客觀原因的限制,有不少原本主玩隨身器材的發燒友前來找我推薦臺機。也正是在這幾年,臺機領域如同煥發新春,各個價位佳作層出不窮,滿足了大家日漸復雜的口味。
而在這么多的選擇當中,拓品算是我推薦頻率比較高的一個品牌。從入門級的DX系列解碼耳放一體機,再到DX9解碼耳放一體機、D90III+A90D分體套裝,最早以高還原、低失真、大推力而出名的拓品近些年不斷豐富著自己的產品品類和聲音審美風格。我自己尤其喜歡D90III+A90D這對組合,它們花費的預算并不算很多,但能夠給到相當出色的解析水平和驅動力,對搭配的耳機也并不挑剔,在萬元級這個門檻上,這套器材可以說相當能打。
2023年的一次展會,在拓品的展位上,我看到了一對素未謀面的分體解碼耳放套裝。拓品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這個套裝是他們家接下來的“大手筆”,定位將會比拓品在售器材都要高。以當時現場試聽工程樣機的效果來看,這套D900解碼和A900耳放套裝在解析、聲場等方面的表現都顯著強于拓品其他臺機。彼時聆聽完樣機之后我以為機器很快會上市,沒想到這兩年我在線下展會見到它們一版又一版的工程方案,卻始終等不到最終定版,這屬實吊人胃口。直到今年六月份,D900才突然官宣上市,售價11999元,我也在它上市后第一時間拿到了樣機。
設計:簡約而易用
從D70 Pro系列解碼、A70 Pro耳放開始,拓品的器材在外觀設計上逐漸變得“新潮”起來——雖說還是方方正正的造型,但整體的線條比以往更凌厲;搭配全彩的屏幕和“極光”UI系統,觀感上也更符合當下主流的設計美學。D900延續了這一設計,正面將2.0寸屏幕和操作旋鈕都放在右側(觸摸按鈕的指示位置要是能做得再明亮一點就更好了);極光UI的菜單層級較為扁平化,配合屏幕右側三個觸摸按鍵和旋鈕,操作起來相當直觀,我完全不需要額外再用上包裝內配置的遙控器;顯示界面還可以切換播放信息主界面、VU表、FFT頻譜分析,后兩種界面頗有些復古的效果。
在當下主流萬元級分體解碼中,D900算是體積控制得比較小的,但它的接口種類還是盡量兼容音頻的生態。其輸入端支持USB-B與C、光纖、同軸、AES、IIS、藍牙輸入,基本上涵蓋了當下主流的音源設備;輸出端配備了XLR的線路輸出和前級輸出各一對接口,滿足了桌面系統以及落地音箱系統的使用需求——不過RCA輸入接口沒有得到保留,這或許是機身內部體積受限的原因,算是個遺憾。
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D900很多不太起眼的細節著實提供了不少便利,比如0.5dB步進式旋鈕調節精準控制、機身兩側溝槽輔助散熱等等,用起來比較省心。
聲音:極致演繹
回憶過往拓品的解碼器材,無論在哪個價位段,出色的素質表現往往是它們最能抓住燒友們注意力的一點。如今,價位上探到一萬二的D900依然延續了這種高素質的表現。
D900給人最直觀感受的是它強悍的解析力。它對細節的挖掘能力非常強,能夠將音樂或明晰或暗弱的信息事無巨細統統鋪展到聽者耳邊,而且整體的呈現并不混亂。比起解析,D900更讓我驚訝的是它對聲音空間骨架的搭建水平。它的聲場橫縱比例規整,尺寸拉得十分寬廣,幾乎感覺不到有邊界的限制。在縱向聲場上,D900對聲音層次的排布在小型桌面器材中可以堪稱教科書級別,前后排的相對位置和距離關系一耳朵可辨。
此外,D900動態表現也來到了家族產品中前所未有的水準,能夠把音樂的情緒低落到高漲的差異表現得淋漓盡致;分離度很高,復雜的樂器聲交織時也不會發糊。以D900演繹馬蒂農指揮、法國國家管弦樂團演奏的德彪西《大海》為例,它對于樂曲從平靜到壯闊的變化表達得非常傳神,驚濤拍岸、浪花洶涌的場面如在面前,浩蕩的聲勢令人動容;極佳的縱向聲場將樂團前后排的距離撐得足夠開,將海浪從遠到近席卷而來的緊張感用空間推進的方式表達了出來。馬蒂農指揮下的法國印象派作品往往比一般指揮家更重視多聲部織體的均衡性,而D900的素質完全能夠支撐起這種復雜音樂語言的表達。
在當下萬元以上的單體解碼器領域,D900的綜合素質表現相當優秀,幾乎沒有任何短板,部分維度做得又相當出彩。如果回過頭拿D900和D90系列、半人馬座等價位低一些的型號相比,它的表現完全超出一大段,特別是在動態、瞬態、聲場等方面,能夠讓人感受到拓品技術的明顯進步。
而在風格方面,D900走的是比較中正的路子。它的音色沒有特別明顯的音染,但并不顯得干澀,是一種既能良好還原聲音特征又保持一定順滑度的狀態。它的聲音安定感強,聲底特別黑——其實我以前聆聽拓品的器材時,對于漆黑的背景已經非常熟悉,但D900所體現出來的幽暗、靜謐又比以往的器材要更引人入勝。
在三頻的結構上,D900將能量分布保持在大致均衡的體態。不過如果論及表現力,D900的高頻相對來說更有意思。高頻的質感晶瑩剔透、聲音線條清晰,光澤感也不錯,這種提亮的效果并沒有侵略性,不會給人產生哪怕一丁點刺耳的感覺;在一首曲目的演奏中,各頻段之間的過渡也平滑穩定,人聲和不同樂器各司其職。
值得一提的是,D900對于各個頻段的表現有著較強的控制力,其能量聚焦于有形的“核心”中,質感偏重;量感則相對比較收斂,諸如打擊樂、撥弦樂器那種殘響的聲波擴散效果被收束在可控的范圍之內,低頻保留一定的氛圍感,中高頻維持平整的厚度。以阿爾班貝格四重奏演繹的莫扎特《第十四號弦樂四重奏》為例,在D900的演繹下,第一與第二小提琴參差的間隔、不同的演奏手法所呈現出的聲音線條便全然不同,前者珠圓玉潤,后者則有意無意留出一絲表演的余地,音色質感的區分無形中也指明了樂曲演奏的主次;中提琴的起承轉合完成得相當流暢;大提琴也不止于一個襯托、包容萬物的角色,堅實有力的聲音更像是加入了樂器的應答當中。當然,D900這種注重質感多于量感的演繹方式,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為“聲底干凈”的另一種反映。
從D900的聲音表現來看,它把以往拓品解碼器材調音理念走到了更加深遠的程度。乍一聽,它依然是以往那種“素面朝天”、不加過多修飾的風格,但我們還是能從很多細節的處理上,發現它對于“中正均衡”這個概念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更深度的理解:它很好地控制住了對于“潤澤感”的發揮,一方面不讓聲音出現明顯暖糊的特征,另一方面則避免“干冷刺”的情況。而與此同時,它的素質實力也穩穩地站實萬元旗艦之位,以往拓品解碼器的“傳統藝能”在D900身上繼續發揚光大。
這樣的一臺D900,對于各類不同的音樂風格的適應性相當廣泛。我尤其喜歡它演繹古典樂的效果:它對器樂音色的還原能力、對于大編制場面下各聲部布局的梳理與重塑能力,加上自身的靜謐與安定的聲底,都能讓人直觀地感知到古典樂曲的美感。它對于泛流行音樂的演繹走的不是抓耳的路線,但反過來也對歌手的演唱水平、錄音棚的錄制實力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對好的歌聲盡力還原出音樂的美感,對品質較差的錄音則顯得有點“無情”——簡直可以當成音源的甄別器了。
玩法:大有可為
D900中正少染的聲音風格比較耐聽,只是對于一些相對重口味的燒友來說,可能會希望在原有的基礎上添加一些聲音風味。像D900這樣宛如一張白紙般干凈的底子上,調整系統風格的方法并不少,我個人比較推薦的“調味”方向有兩個:
一種是改變與之搭配的器材。我收到D900的時候,官配的A900尚未正式上市,聆聽過程中我所選擇的是Burson Audio旗下三萬價位的Voyager耳放以及TEAC近兩萬元的HA-507與之搭配。兩款耳放搭配D900時有一個共性:它們飽滿、扎實的密度能夠配合D900營造出一個寬闊但充實的聲音空間,避免了空洞狀態的出現;與此同時結像也更為立體、鮮活,細節栩栩如生,讓D900深挖出來的音樂細節不僅限于一筆帶過,而是能活靈活現地“舞動”起來。
風格上,Voyager的聲音和D900同屬少染的類型,能量充沛,兩者搭配呈現出中正、有力量感的聲音體態,兩者的搭配我傾向于用來聆聽嚴肅音樂。換用HA-507后,系統整體的音色加入了一些恰到好處的音染,讓聲音顯得更順滑,并且對于結像的打磨更加細膩、精致,信息的強弱對比也更明顯;D900與HA-507的組合不僅在流行樂的演繹上更具感染力,對于像小提琴、民謠吉他之類的弦樂曲目更是能夠兼顧“抓耳”與“耐聽”。不同類型風格的耳放,只要底子夠好,搭配D900時就有發揮自己個性的舞臺。
如果系統的大器材都已經基本確定了,那還可以通過換線的方式來微調味道。比如晶彩的Micro 2電源線,就可以給D900在均衡的基礎上,增加幾分潤滑和鮮活,聲音的感染力也有一定的提升,同時它的結像也會比原配的普通電源線更加扎實、具象。另外,在XLR信號線的選擇方面,我比較推薦用類似音樂絲帶的海姆達2這種流暢而不失細膩的線材,讓系統聲音的線條更加明晰。作為一款萬元級分體器材,D900還是很值得在線材搭配上多下一點功夫的。
結語
我是從2019年開始認識拓品這個品牌的,彼時的拓品旗下最高端的器材還是初代D50和A50套裝。這么多年來,我也玩過不少拓品的器材。這次從開箱到聆聽D900的過程中,它的很多處設計并不讓人感到陌生:它對于造型、操作界面這些外在的表現逐漸主動地擁抱新潮,視覺布局較此前的器材也趨于合理;此前我們曾在聽D90 III Discrete時體驗到拓品自研的16相PSRM模塊的表現,如今在D900身上又感受到32相PSRM的實力;它的聲音風格和自家經典風骨一脈相承,并在此基礎上將綜合素質表現挖掘到新的深度……“熟悉”換一個角度來看或許正意味著“成熟”,這款“集大成”之作,在拓品第一次沖擊萬元以上旗艦級的嘗試中,就達到了相當高的完成度。
而如果回頭看看D900從初次曝光到最終問世這長達兩年多的歷程,我又會感嘆于拓品的沉穩。在這個卷生卷死的年代,HiFi器材快速更新迭代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兩年的時間,即便給一個品牌在反復調試與線下試聽反饋中打磨產品也顯得未必長了些;但以D900最終的表現來看,這一段工夫,磨得真夠深。
以上。
閑雲散人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