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世紀到九世紀,吐蕃跟大唐之間來來回回的使節,數量超過1100人次!這么多人跑來跑去,是干嘛呢?肯定不是單純串門喝茶吧。這數字背后,藏著多少盤算和心機,誰又說得清楚…
吐蕃的眼睛,一直死死盯著東邊的長安。可地圖攤開看,天竺,也就是印度,明明就在它南邊,近得很。為什么不打?非要去跟大唐磕?這事兒有點意思。
不是沒動過心思。吐蕃也試著往南邊使過勁,結果呢?一塌糊涂。《舊唐書》和《新唐書》里都寫了“大非川之戰”,吐蕃軍隊陷在印度東北那片泥濘沼澤和瘴氣里,人折了不少,好處沒撈到。西藏本地的文獻,還有印度阿薩姆邦挖出來的墓志,一對照,都說那一帶氣候要命,馬隊和士兵根本頂不住。
長安,那是另一番光景。大唐那時候,經濟、軍事、文化,樣樣都擺在臺面上。文成公主嫁過去,算是政治聯姻,這里面既有試探,也有野心。雙方誰都不肯先低頭,但誰也沒把話說死。吐蕃君主心里跟明鏡似的,表面上兵戎相見,私底下小算盤打得噼啪響。
這局面就透著一股擰巴勁兒。吐蕃的松贊干布,據說還仿照唐朝的制度修改法律,宮廷里也流行漢人服飾,甚至有王室用刻著漢字的銅鏡。一邊學你,一邊打你,這是什么操作?
這可能就跟吐蕃內部不統一有關系。君主想學唐,底下的老貴族不一定樂意啊。央視的紀錄片《天下西藏》提過,吐蕃內部派系多,保守派和親唐派掰手腕是常事。君主夾在中間,政策一會兒往東,一會兒往西,搖擺不定。
真刀真槍的干仗,一點也不含糊。公元713年,吐蕃跟大唐在高原上打了一場大仗。敦煌的《吐蕃大事記》里記著,這一仗,幾萬人在那兒廝殺。現在的西寧、玉樹一帶,還能找到那時候留下來的石頭碉堡,都破破爛爛的了。考古專家在土里,還能檢測到當年軍隊扎營烤火留下的碳。
雪域高原北邊,也發現過吐蕃時期的鐵器。那上面的銹斑,說明當時的軍備供給,已經不是自給自足那么簡單了。這種較量,你來我往,誰都想把對方按倒。可要問大唐贏了嗎?未必。吐蕃輸了嗎?也沒有。
歷史這東西,總是藏著掖著。好多史書都不直說“吐蕃放棄印度”這事。一九七六年在阿里普蘭遺址,考古隊發現了唐三彩樣式的瓷片。南邊呢?遠到孟加拉灣的港口,都翻出來過吐蕃的鹽磚。這說明啥?貿易路線是有的,但軍隊要過去,是另一回事。
后勤是天大的問題。馬隊翻越帕米爾高原,要么凍死,要么病死。糧草補給怎么算都算不過來。這筆賬,爛在了冰天雪地和濕熱瘴氣里。
印度那邊也不是軟柿子。那時候,北印度正是戒日王朝,武力不弱,還時不時跟突厥聯手,一起對付吐蕃。吐蕃想南下,面對的是地形和敵人的雙重夾擊。壓力山大!
還有一個看不見的敵人:疾病。考古資料證實,吐蕃軍隊只要一靠近恒河上游,就會大量減員。死因不是打仗,而是高原反應加上濕熱氣候引發的各種病。這能怪誰?大環境不給力,一腔熱血撞墻上,冷冰冰的。
但兩邊也不是只打架。有時候也會合作。比如一起對付突厥,分封和親,甚至共用商道。茶葉、鹽巴、錢,都在流動。大英博物館里頭,還藏著一種“吐蕃銀幣”,上面既有吐蕃文,也有唐篆。這說明在某個時期,雙方是互相認賬的。
外交上的花樣也多。吐蕃史籍《賢者喜宴》里就有一個故事,說吐蕃大相派人到長安,名義上是學習怎么治馬瘟,實際上呢?是想偷師唐朝的獸醫技術,刺探對方騎兵的虛實。兩邊都怕對方的馬隊突然不行了。
吐蕃為啥不一門心思搞印度?這問題沒標準答案。地理屏障、氣候、印度本身的實力、吐蕃內部的矛盾…因素太多了。就像一團亂麻,扯不清。高原上的風雪,把好多真相都給埋了。吐蕃,可能就是想證明自己不比大唐差。可這個勁兒,到底用沒用對地方?誰知道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