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萬億級的全新賽道
深圳,寶安。
在新建成的灣區產業投資大廈,一塊牌匾被掛上——“華為云具身智能產業聯合創新中心”。
這塊牌匾背后,站著三個推動者,分別是:
華為云——中國的科技巨頭
前海管理局——“特區中特區”的“操盤者”
寶安區政府——世界智能制造重鎮的管理者
這不是一次常規的政企合作。
當這三股力量擰成一股繩,外界更好奇的是,它們到底想做什么?它們瞄準的,又是一個怎樣的未來?
答案,就指向“具身智能”。
什么是“具身智能”?
如果說當下資本市場風頭最盛的AI,如同一個被困在虛擬世界里的超級大腦,那么“具身智能”就是為這個大腦,配上一副可以感知、可以行動、可以與物理世界交互的身體。
它不再是屏幕上一串串代碼或對話框,而是能為你端茶倒水、能在生產線上完成高精度裝配、能深入險境執行任務的智能機器人。
這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被明確定位為國家級的“未來產業”。這種頂層戰略信號,意味著它不再是少數資本的探索,而是舉國關注的焦點。
資本市場的反應,更為直接和敏銳。
根據權威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預測,全球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約44億美元,飆升至2030年的23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驚人的39%。
英偉達CEO黃仁勛公開表示:下一波AI是物理AI。
黃仁勛認為,通過基礎模型與仿真數據結合,具身智能機器人將在2027年廣泛商用,某些崗位的機器人出貨量超過百萬臺。
OpenAI CEO山姆·奧特曼的判斷和黃仁勛驚人一致。他表示,到2027年,機器人將能執行“真實世界任務”,甚至具備“制造其他機器人”的能力。
要在這場萬億級的變革中搶占先機,就需要一個世界級的戰略平臺。
面對未來,深圳寶安亮出了自己的答案——傾力打造中國首個“具身智能港”。
實景圖童艷龍攝影
02
中國首個“具身智能港”
首先要明確,“具身智能港”并非傳統的地理概念上的園區。
它更像是一個宏大的戰略生態,以大鏟灣片區為核心,一個集技術策源、產業孵化、資本加速、場景應用于一體的產學研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它的版圖主要由灣區產業投資大廈、“互聯網+”未來科技城、智能機器人靈巧手產業園等關鍵空間載體構成。
在這個“港口”的腹地,已經匯聚了全球頂尖的科創力量。
不僅有騰訊、華為、vivo、影石創新等龍頭企業,更吸引了億嘉和、拓斯達、道通科技、追覓科技等一大批行業中堅力量在此布局,以及鹿明機器人、戴盟機器人、銀河通用等新銳企業在此集結。
就在近期,總部位于“具身智能港”、專注于AI具身家庭機器人系統的臥安機器人也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沖擊“AI具身機器人第一股”,進一步點燃了資本市場對這一賽道的熱情。
“具身智能港”的運作,依賴于其內部多個功能明確、相互協同的戰略節點:
1、華為云具身智能產業聯合創新中心
這是整個生態的技術心臟,究竟要干什么?
我們從寶安區科創局那里拿到了第一手資料,其核心任務有二:
其一,作為華為全球唯一的具身智能技術策源地,進行具身大腦根技術的研發,計劃在三年內實現柔性裝配等5大場景的產業化應用,創造不少于十億元的產值。
其二,它將構建一個技術交易平臺,目標在5到8年內,上線超萬件技術成果,實現超百億級的交易規模。
2、騰訊“互聯網+”未來科技城
這個總建筑面積約200萬平方米、可容納7.5萬人的項目,不僅是騰訊自身的未來總部,更是整個具身智能港最重要的潛在應用市場和協同節點。它為智慧城市、物聯網、以及未來各種智能機器人的規模化落地,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測試與應用場景。
3、產業化中試平臺:粵港澳大灣區工業互聯網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該平臺總投資4.73億元,是產品從“圖紙”走向“量產”的關鍵一環。它對標工業4.0,為企業提供包括中試驗證、工業5G專網測試、行業知識庫等核心服務,解決了新興硬件產品在規模化生產前最棘手的工藝驗證和測試難題。
4、數據要素流通中心:深圳(前海)國際數據產業園
作為前海“數據特區”的啟動區,這里是具身智能“大腦”所需的數據“血液”的供給中樞。園區計劃到2025年底,集聚超20家研發機構,產值突破2億元,并有總規模達5億元的前海數據產業基金作為支持,專注于解決數據跨境流通和數據要素市場化的問題。
5、高價值領域孵化器:智能機器人靈巧手產業園
這是一個專注于“靈巧手”這一高技術壁壘細分領域的專業園區。它依托華為云具身智能產業聯合創新中心的技術,為入駐的初創團隊和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和人才住房等精準支持,目標是集中突破多模態操控、高精度傳感器等關鍵技術。
“具身智能港”的誕生,標志著寶安不再是簡單地發展某個產業,而是要以“港口”的姿態,匯聚全球資源,為下一個萬億賽道打造一個世界級的“母港”和“出海口”。
03
選擇寶安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具身智能港,這場萬億級變革的“登陸點”,為什么偏偏是寶安?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厘清一個基本邏輯:任何前沿科技的產業化,都離不開一個高效、成熟的產業生態作為支撐。
而寶安,恰好滿足了“具身智能”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化的幾乎所有前置條件。
先看一組數據:
1、寶安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超53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0505億元。
2、在工信部賽迪顧問的全國百強區評比中,寶安的工業實力位居第四,創新能力連續四年位列第二。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已連續兩年位居深圳全市第一。
3、寶安擁有739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連續八年排在全國所有區縣的第一位。
4、寶安還聚集了27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82家上市公司,市值超萬億,形成了一個高價值的創新企業矩陣。
進一步聚焦與“具身智能”直接相關的產業,寶安的產業地圖變得更加清晰。
更關鍵的是,寶安的產業鏈條非常完整:
在上游核心零部件環節:這里集聚了從“關節”與“動力”(如同川科技的減速器、兆威的電機),到“眼睛”與“觸覺”(如鐳神智能的激光雷達、海伯森的傳感器)的全鏈條供應商。
在中游的機器人本體制造環節:這里不僅有長盈精密等人形機器人代工廠,更在靈巧手領域聚集了兆威、果力智能等攻堅力量,同時還囊括了UNITX的AI視覺、自變量機器人的操作系統等核心軟硬件。
在下游的應用集成環節:寶安的企業不僅在工業(如眾為興的SCARA、墨影的協作機器人)和智慧倉儲(如海柔創新)等領域占據優勢,更在前沿的通用人形機器人賽道上,聚集了追覓、鹿明機器人等代表性企業。
當寶安這種產業基礎,與華為技術和前海資本相結合,就形成了一個邏輯清晰的“黃金三角”結構:
當三大要素被整合在一起,寶安“具身智能港”便應運而生。
寶安拿出的不是某個單一的優勢,而是一整套精密的“具身智能產業組合拳”:從底層的硬件供應鏈,到核心的AI大腦,再到活躍的資本活水,所有齒輪都已精確就位。
目前,“具身智能港”的規劃已經從紙面落向現實,并且開始產出早期成果。
在作為核心引擎的華為云具身智能產業聯合創新中心內部,針對精密制造業中難度極高的柔性自動化裝配場景,技術驗證已取得初步成功,典型任務成功率達到了95%。
同時,首批聯合創新項目已經啟動,覆蓋了工業焊接、螺釘裝配、油田巡檢、電力作業等多個明確的工業痛點,技術研發路徑從一開始就瞄準了真實的商業化需求。
為了保障這個生態能夠長期、穩定地運轉,一個全方位的支撐體系也已部署到位:
在人才層面,寶安推出了針對性的智能機器人靈巧手“三個一”工程,通過提供大幅租金補貼的“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解決核心從業者的安居問題。
在資金層面,寶安將聯合前海及市級部門,設立“具身智能與端邊智能”專項市區聯動項目,為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直接注入資金。
在政策與市場層面,企業除了能享受前海“雙15%”的稅收優惠,還可以依托“出海e站通”等平臺,獲得拓展全球市場的專業服務與政務支持。
今天,我們站在寶安的海岸線上,看到的不再僅僅是船來船往的繁忙景象。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時代的交匯點,是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是一個以“具身智能”為名的新大陸。
寶安,這座曾經創造了工業化奇跡的城區,正在以“港口”的姿態,匯聚全球最頂尖的智慧、資本與科創力量,為世界打造一個充滿無限想象力的“具身智能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