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成都,驕陽似火,熱浪翻滾。在建設工程傳統的鋼筋驗收環節,工人們需要頂著烈日,俯身在一捆捆滾燙的螺紋鋼旁,一根根清點、記錄,汗水浸透衣衫,效率難以保證,更有中暑風險,如何在酷暑時節,既保進度又護安全,成為擺在建設者面前的難題。
日前,記者走進中建三局承建的四川成都彭州市創新港項目工地,意外發現了鋼筋堆場旁,一輛裝備著特殊“大眼睛”(高清攝像頭)的車輛緩緩駛過,對著成捆鋼筋的橫截面“掃視”一番。幾乎同時,不遠處的項目辦公室里,電腦屏幕上瞬間跳出了清晰的數據:鋼筋數量、規格等信息一目了然,自動完成記錄。整個過程,不見烈日下驗收員汗流浹背的身影。
“這就是我們的‘高溫神器’之一——建筑棒材智能驗收系統!”中建三局項目相關技術負責人指著屏幕,語氣中帶著自豪,“以前驗收一車鋼筋,兩個人在太陽底下至少得忙活20分鐘,衣服都能擰出水來?,F在,車開過去‘看一眼’,5分鐘不到,結果就出來了,又快又準,人還不用挨曬!”
原來,這套由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神器”,核心秘密在于它有一雙基于人工智能(AI)的“火眼金睛”。車上的高清攝像頭就像人的眼睛,負責快速拍下鋼筋捆兩頭的橫截面照片。拍下的照片實時傳到后臺的“大腦”(服務器)。這個“大腦”里運行著聰明的AI程序,它經過“學習”海量鋼筋圖片的訓練,練就了非凡的本領——能瞬間“數”清照片里密密麻麻的鋼筋頭,并準確判斷出它們的粗細規格。簡單來說,就是把過去人眼數、人手記的苦活累活,交給了“會學習、會識別”的電腦和攝像頭。
據了解,AI識別的準確率非常高,超過了99%。此外,系統還設計了“雙保險”——配備了一個人工校核的環節,工作人員在室內就能輕松復查關鍵數據,確保最終結果100%準確無誤。
項目質檢員小李對此感受最深:“以前夏天驗收鋼筋真是遭罪,汗流浹背不說,眼睛都數花了。現在好了,車里轉一圈,數據就上電腦了,我們核對一下就行。衣服干爽了,人舒服了,精神頭也足了,干活反而更仔細!”
據了解,這套“鋼筋神器”適應性很強,無論是鋼筋堆得遠、車在移動中拍,還是晚上光線不足,它都能“看”得清、“數”得準。其創新性和實用性已獲得國家認可,入選“全國五小創新成果TOP500”,目前已在彭州創新港、成都怡心湖等多個中建三局項目成功應用,成為應對高溫挑戰、提升工地智能化水平的標桿。
在彭州創新港工地,記者還發現,對抗高溫的“神器”遠不止鋼筋驗收系統這一項,工地打出了一套科技感十足的“組合拳”。在基坑周邊,幾臺靈活的噴霧機正“嗡嗡”作響,噴出細密清涼的水霧,成為“移動的空調”。
抬頭望向高聳的塔吊,駕駛室里卻空無一人?原來,奧秘在工地旁邊的控制中心。這里涼風習習,操作員正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手握操縱桿。項目上使用了5G遠程塔機控制系統,塔吊上裝了傳感器和攝像頭,通過高速的5G網絡,把實時畫面和數據傳回這個空調房。操作員在這里就能像開模擬游戲一樣,安全、精準地操控百米高空的塔吊,完全避開了高空上的“大蒸籠”。 系統還能同時管理多臺塔吊,瞬間切換操作權限,并帶有智能防碰撞預警,即使在極端高溫天氣下,也能確保高空作業安全無虞。
AI的“火眼金睛”、靈活的“移動空調”、穿越空間的5G操控……近年來,這些扎根于工地的“高溫神器”,在鋼鐵叢林間撐起一片片“清涼綠蔭”。它們不僅提升了效率與精度,更傳遞著對一線建設者最深切的關懷,守護勞動者的安全與健康,讓“智能建造”真正服務于民。(中華建設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