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因新車理想i8內飾遭泄密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似乎大家對這類泄密已經見怪不怪了。因為,此前和小米都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理想汽車
領克
2025年6月26日,有博主因操作失誤,將小米YU7動態試駕視頻提前9小時發布于B站。盡管27分鐘后刪除,視頻仍被二次傳播。該博主公開道歉并接受現金處罰,業內推測違約金或達500萬元;再往前,2025年1月,新車內容提前發布,有自媒體員工在保密解禁前12小時發布新車內容,領克依據協議索賠500萬元,涉事員工離職。
領克900
客觀來說,這種事可大可小。往大了說,產品泄密可以上升到可能讓競爭對手調整策略、威脅或損害企業核心競爭力,甚至引發法律糾紛的程度,往小了說,泄密可以提前激發市場討論,甚至形成“未發先熱”的效果。還有一種可能性,可控范圍內的泄密可能被推測為車企默許的營銷策略。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每次泄密,社交平臺有部分用戶對于涉事雙方抱有質疑態度的原因。筆者對泄密這種做法本身不做任何評價。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涉事的雙方都賺足了關注度。換句話說,在目前的中國車市,大家都太需要流量了。
一切都是為了流量
中國車市對流量的渴求已演變為一場全行業的集體焦慮,這種需求既源于新能源時代的營銷變革,也折射出行業競爭的內卷化趨勢。
即使像理想這樣的頭部企業,對流量的態度絲毫不弱于非頭部品牌。而且,在理想汽車早幾年的發展歷程中,流量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李想是玩轉流量的高手,他本人通過高頻、直接的社交媒體互動吸引關注,被廣大網民稱為“微博之王”。
具體表現為,首先是夸張式的表述。宣稱是“500萬以內最好的SUV”,直接對標豪華品牌,迅速引發行業討論;其次是,針對負面事件,通過社交媒體第一時間回應,用一種直率、極具個人色彩的方式向公眾說明情況,靈活控制輿論節奏。將危機轉化為品牌曝光機會。
說回此次的主角理想i8。定位上看,i8是理想專門為家庭做的六座純電SUV,車長超5米,軸距超3米,2+2+2六座布局。原本定于在7月17日開啟預定,7月29日上市,目前離上市還有10多天的時間。結果,其內飾細節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瘋傳。據了解,該事件發生在邀請媒體體驗期間,有人泄露了理想i8的內飾照片。從現場圖片可以看出,所謂泄密者是站在車外拍攝。據相關人員透露,簽訂的保密協議違約金高達1000萬元,創下國內新車保密價紀錄。
僅從現場照片,我們無從判斷這是媒體不小心,還是有人故意提前劇透。但是從各大平臺的評論區來看,理想i8的討論熱情是上去了。說什么的都有。比如,短車頭長軸距設計雖被吐槽“像一個MPV”,但支持者認為“像什么不重要,能換來三排全平地臺和570mm后備箱縱深才是真香”。反對者則認為,i8車頭被指像MEGA,車尾像,側面輪廓則被調侃為“拉高版”,整體看來像一個縫合怪。
空間細節方面,有觀點認為,i8把更多空間留給乘員艙,三排六座布局下仍能實現“無臺階”全平地板,腿部空間比L8更加充裕。但正是因為太照顧乘坐空間,而犧牲掉儲物空間。取消前備箱和后備箱暗格,被不少人所詬病。
但無論怎樣,正是因為這種各方意見都有的討論,使得理想i8的討論熱度直線上升。如果沒有人刻意提起,甚至很多人都想不起來,這是一起由泄密引發的討論。
從結果上看,理想汽車顯然是贏家。因為全網都在討論i8。如果最終1000萬到手,那么又將小贏一把。
泄密已經好幾起了
當然,理想i8遭遇泄密事件,這不是行業首例。2025年已經發生多起。所以大家吃瓜的焦點不是1000萬的違約金,賠不賠償的,反正都是車企和媒體之間的操作,不足為道。而泄露出來的信息才是大家的談資。
說到泄密本身,我們觀察上述的案例,會發現泄密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員工操作失誤,有的是系統故障,有的疑似是自媒體主動為之。無論是哪一種,車企的傳播節奏勢必會受到干擾。像理想i8這種,僅是內飾圖的信息泄露,影響倒還不大,如果是核心參數泄露,或者定價信息,那造成的影響可就大了。一是,自家新品的市場窗口期。車企的傳播節奏是一個高度系統化的過程,通常遵循“預熱-引爆-延續”的閉環邏輯,旨在最大化市場關注并實現銷售轉化。尤其是現在的中國車市,競爭尤為激烈。車企傳播的節奏變得更加精準。比如說和游戲、影視IP聯動。一旦,這個節奏被打亂,勢必會影響傳播效果。
除非,泄密也是計劃的一部分。
二是,給競爭對手以準備的時間,提前調整產品規劃或定價,讓自己的市場攻勢毀于一旦。
這樣的案例在其他行業屢見不鮮。比如說工程投標。自己的標底信息被競爭對手得知,那么對手就將調整投標策略,使原計劃的市場競標完全失效;還有拍賣會也是如此,游戲行業、技術研發方面,這樣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
汽車行業這樣的案例并不多見,但是2025年已經出現了多起。這也說明了現在的車企新車發布頻率遠超以往,參與媒體、供應商數量激增,管理難度加大,出現問題也難以避免。同時,有些自媒體和博主為搶首發曝光,不惜采取“先發布再道歉”策略,甚至還能借著支付違約金的機會收割二次流量,確實大跌眼鏡。
無論對于品牌還是媒體,這可比打廣告有效多了。或許正是在這樣的刺激之下,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媒體敢于突破泄密的底線。未來,這樣的事情會越來越多。
百姓評車
泄密這種事終歸是劍走偏鋒,偶爾用之,或許能收到效果,如果一用再用,或者說每次新車發布前都要來上一場或者幾場泄密,那就真的成“狼來了”。對于消費者來說影響不大,畢竟誰買車也不會拿哪一家泄密泄得多少當做依據。但是,對于企業來說,為了流量損害了品牌,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