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收緊稀土出口后,美國真的開始“收破爛”了嗎?有兩國向美國倒賣稀土,被中方抓了個正著,那么,美國這種做法真的能否奏效?這么干又是因為什么?
隨著中國全面加強對稀土等關鍵礦產的出口管制,美國及其盟友開始感受到真正的壓力,作為半導體、軍工、通信、汽車制造等高端產業的“工業維生素”,稀土的重要性無需贅言。
而全球稀土的加工和精煉環節,幾乎被中國掌握在手,尤其是稀土永磁體,中國占據了超過90%的全球加工產能,這種幾近壟斷的地位,意味著中國每一次政策上的微調,都足以令全球市場神經緊繃。
稀土,這個聽起來有點陌生的詞,卻是半導體、軍工、新能源汽車的心臟,誰掐住了稀土,誰就等于在這些尖端產業的牌桌上,握住了一手王炸,而中國,恰恰是那個把全球九成以上精煉產能都攥在手里的玩家。
當中方決定收緊出口的口袋時,大洋彼岸的美國人肉眼可見地焦慮起來,他們的應對策略也很直接,簡單來說就兩條路:要么自己挖,要么自己撿。
“自己挖”,就是往自家礦里砸錢,美國國防部帶頭,怒砸四億美金,成了美國最大稀土生產商芒廷山口材料公司的頭號股東,這架勢,頗有幾分“我不靠你了,我自己干”的悲壯。
“自己撿”,就更接地氣了,就是去“收破爛”,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試圖從廢舊手機、電腦里淘出點稀土來。
這畫面,像極了想從一堆沙子里篩出黃金,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技術難、成本高、效率低,就算把全國的垃圾堆翻個底朝天,也湊不齊大規模生產所需的量,這兩條路,一條太慢,一條太虛,都解不了近渴。
正當美國人一籌莫展之際,國際貿易數據里,一些詭異的數字開始跳動,中國海關的數據不會撒謊,短短幾個月內,泰國和墨西哥從中國進口的銻氧化物(一種重要的稀土伴生礦物)數量,像坐了火箭一樣瘋漲,竟然快趕上過去三年的總和。
這就奇怪了,泰國和墨西哥,既沒什么像樣的稀土礦,也沒聽說建了什么超級冶煉廠,墨西哥那唯一一家銻廠,甚至到四月份才剛剛點火復工,他們要這么多銻氧化物干什么?自己消化得了嗎?唯一的解釋,只有三個字:“洗產地”。
這些從中國正規出口的礦產,壓根就沒在泰國、墨西哥的土地上停留太久,它們被迅速“換馬甲”,貼上“泰國制造”或“墨西哥制造”的標簽,搖身一變成了當地特產,然后馬不停蹄地裝船運往美國。
證據呢?2023年,在中國銻出口的榜單上,這兩個國家連前十都排不進,可到了今年,卻一躍沖進了前三,這背后要是沒點故事,誰信?
如果說“洗產地”還只是暗度陳倉,那印度的操作,簡直就是一出“瞞天過海”的大戲,今年年初,一家印度公司找上門來,說要造電動汽車,向中國求購120噸高性能的稀土永磁體。
為了表示誠意,他們前前后后簽了三十多份承諾書,拍著胸脯保證,這批稀土絕對專用于新能源電機,絕不轉賣,更不會碰軍工,中方本著合作的善意,批準了這筆交易,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人大跌眼鏡。
貨物一出海,中國自主研發的一套物流追蹤系統就亮起了紅燈,預警顯示,這批本該運往印度工廠的稀土,根本沒進印度的門,反而在海上拐了個彎,借道馬來西亞、越南,進行二次轉運,最終的目的地,是美國的軍工企業。
更諷刺的是,這一倒手,每噸稀土的價格就比采購價高出了三萬美金,原來人家不是來造車的,是來當“二道販子”發財的,順便幫美國解決軍工難題,這算盤,打得真是震天響。
面對這些偷梁換柱的“小動作”,中方顯然沒有慣著,一場無聲的反制風暴,早已全面鋪開,今年五月起,國家層面直接下場,部署了打擊戰略礦產走私的專項行動,現在,任何一家稀土生產商想出口,都必須在線提交詳盡的交易信息,客戶是誰,買了多少,都得一五一十說清楚。
一套從礦山開采到最終出口的全鏈條數字化追蹤系統,已經悄然運行,這意味著,每一克稀土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用在了什么地方,都留下了清晰的數字腳印,想查隨時都能查。
那些異常增長的中轉國,比如泰國、墨西哥,直接被列為重點監控對象,想從中國進口?可以,先拿出你們的冶煉產能證明來,香港這條曾經被用來“洗白”稀土的灰色通道,也被嚴厲封堵。
至于那家違規的印度企業,處理結果更是干脆利落:直接拉進“不可靠實體清單”,終身禁止申請出口許可,同時,印度多家相關公司也被納入重點審查名單。
對內,懲戒同樣升級,戰略資源走私,直接被定性為“危害國家安全罪”,挖出幕后黑手,追究刑事責任,對外,一旦發現進口商虛報用途或者轉賣,立刻吊銷其進口資質,永久拉黑。
這套組合拳打下來,不僅堵住了監管的漏洞,更像一道無形的電網,讓那些企圖火中取栗的人,再伸手前都得好好掂量掂量。
美國人費盡心機,甚至不惜“撿破爛”、搞“灰色操作”,恰恰暴露了它在資源博弈中的被動和焦慮,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就算美國本土的芒廷帕斯礦區挖出了稀土礦石,最終還是得乖乖送到中國來加工提煉,才能變成可用的材料,這種對“擦邊球”的依賴,反而給中方送去了更多談判的籌碼。
而印度呢,在金磚峰會上倒打一耙,指責不應將資源“武器化”,更是顯得滑稽,中國封堵的,從來不是正當貿易,而是伸向自家口袋的黑手,印度自己耗費巨資搞的“稀土自強計劃”遲遲沒有進展,提煉技術不過關,才是它鋌而走險的根本原因。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較量中,中國早已不只是那個坐擁全球最大稀土儲量的“資源大戶”,過去幾十年,我們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和巨大的環境代價,支撐了全球的科技發展。
現在,我們只是想拿回本該屬于自己的東西:資源的定價權、技術的主導權,以及規則的制定權,那些妄圖靠偷盜與欺騙來獲取戰略資源的行為,最終都會發現,那扇門,已經關上了。
美國和它的盟友們肯定會拼命布局,砸錢扶持自己的稀土產業,但產業鏈不是一天建成的,技術專利、環保成本、市場回報,每一關都是一道坎,資本是逐利的,更是避險的,面對漫長的周期和高昂的風險,華爾街的熱情總是很短暫,本土產業鏈的搭建因此屢屢受挫,這恰恰給了中國最大的戰略空間,一張一弛,松緊有度,既不把門完全焊死,又始終讓對手的國產化努力處于一種“上不去、下不來”的尷尬境地,始終被“卡”著脖子,這場圍繞著地球元素的博弈,顯然才剛剛進入最精彩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