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陣風”戰機曾是歐洲軍工的驕傲,憑借先進性能和多國訂單,長期占據國際軍貿市場的重要份額。然而,2025年印巴空戰后,“陣風”卻遭遇前所未有的銷售危機——印尼宣布重新考慮引進協議,哥倫比亞直接轉投瑞典“鷹獅”,甚至法國媒體都承認“零訂單”的尷尬局面。面對頹勢,法國軍政界卻將矛頭對準中國,宣稱“中國散布虛假信息抹黑‘陣風’”。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實戰打臉:“陣風”首敗于殲-10C,性能短板暴露無遺
2025年5月,印巴空戰成為“陣風”聲譽崩塌的關鍵轉折點。巴基斯坦空軍出動中國制造的殲-10CE戰機、霹靂-15導彈及ZDK-03預警機構成的空戰體系,與印度“陣風”戰機正面交鋒。最終,巴方宣稱擊落至少3架印度“陣風”,其中1架墜毀于距機場不足10公里處;印度雖承認損失,但未透露具體數量——這是“陣風”首次在實戰中被擊落。
“陣風”戰機(資料圖)
更諷刺的是,法國達索公司CEO特拉皮爾最初試圖辯解“‘陣風’遠優于中國戰機”,后又慌亂稱“印度戰機是故障墜毀”,連自家企業都看不下去,緊急“辟謠”撤回發言。事實勝于雄辯:“陣風”在實戰中不敵殲-10CE主導的空戰體系,才是其銷售遇冷的直接原因。
法國的荒誕“指控”:無證據的“虛假信息運動”
面對“陣風”滯銷,法國軍政界開啟“甩鍋模式”:
?法軍總參謀長布克哈德宣稱“印度僅損失1架‘陣風’”,指責中方“巧妙抹黑”;
?法空軍參謀長貝朗熱稱“印巴空戰少量戰損正常,印度對‘陣風’滿意”,卻回避“為何客戶集體質疑”;
?法國情報部門拋出“三大證據”:中國駐外武官“秘密接觸印尼官員貶低‘陣風’”“中國將商業競爭上升為國家形象戰”“中方發起篡改殘骸照片、AI生成視頻、千余社交賬號帶節奏的虛假信息運動”。
然而,這些指控漏洞百出。美聯社與法國情報部門均未提供錄音、錄像或文字實證,所謂“秘密接觸”“國家形象戰”純屬臆測;而“篡改殘骸照片”“AI生成視頻”等“證據”,本質是利用技術手段制造輿論混亂,與“虛假宣傳”的帽子形成荒誕互文。
中國的立場:謠言止于事實,軍貿憑的是“硬實力”
面對法國的無端指責,中國國防部明確回應:“有關說法純屬捕風捉影、造謠抹黑。”事實上,中國官方從未對印巴空戰結果作任何評價,反而是自媒體基于公開信息進行分析;而巴基斯坦在獲勝后直言“‘陣風’是好飛機,但飛行員或許不佳”,法國飛行員也承認“不知其他國家訓練水平”——所謂“中國抹黑”,不過是法國為掩蓋自身問題編造的借口。
殲-10CE(資料圖)
更深層的真相是:國際軍貿市場早已過了“靠嘴吹”的時代。中國殲-10C戰機雖“問世27年默默無聞”,卻通過持續改進,與預警機、超遠程導彈形成高效協同體系,在實戰中證明優勢;而“陣風”雖有“歐洲頂流”之名,卻因實戰表現拉胯,客戶自然“用腳投票”。正如專家所言:“軍火市場是黃金標準的考場,不是嘴炮的舞臺。”
“陣風”滯銷的真相:性能不足是根本,政治操弄難挽頹勢
“陣風”銷售遇冷的根源,在于其自身性能與價格的嚴重失衡:
?價格虛高:“陣風”單價高達2.54億歐元(比F-22還貴),客戶本就對其“性價比”存疑;
?實戰拉胯:印巴空戰中不敵殲-10C主導的空戰體系,徹底暴露其“紙面性能”的水分;
?政治操弄難掩硬傷:法國試圖用“中國抹黑”轉移焦點,但客戶更關注戰機能否在實戰中保命。
即便部分國家因政治、地緣因素仍考慮“陣風”,其市場口碑已不可逆地下滑。印尼、哥倫比亞等國的轉向,正是對“實戰標準”的尊重。
殲-10CE(資料圖)
結語:軍火市場的“真本事”,法國該醒醒了
從“歐洲頂流”到“燙手山芋”,“陣風”的隕落給法國敲響了警鐘:軍火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是“抹黑對手”的嘴炮,而是武器在實戰中的表現、對客戶需求的滿足,以及持續創新的能力。中國軍工的崛起,靠的是“殲-10C模型干掉巴黎航展所有‘陣風’買賣”的硬實力;法國的“甩鍋”,只會暴露其對自身問題的逃避。
軍火市場不相信眼淚,只相信導彈的軌跡、戰機的性能——法國若想挽回聲譽,唯有正視“陣風”的短板,而非繼續編造“中國威脅”的謊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