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湖南長沙,清晨6點40分,陽光已經像烤爐一樣直接撲在臉上。
33歲的陳女士,和平常一樣,換上運動裝,戴上耳機,出門跑步。她從不覺得自己是“普通人”,畢竟能堅持晨跑三年不間斷,朋友圈里都稱她是“自律女神”。
可這次,她沒能跑完那條熟悉的三公里路線。回家進門不到五分鐘,人突然倒地抽搐,家人驚慌送醫。
醫生下的第一診斷:熱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她的體溫送到醫院時已經接近41.5℃,意識模糊,肌肉強直,血壓驟降,全身脫水嚴重。很多人不理解,早上不是最涼快的嗎?跑步不是健康的嗎?33歲,怎么可能熱中暑?
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以為”自己很健康,以為自己什么事都沒有。
每年高溫季節,急診室里都躺著一批“本來身體挺好”的人,很多都像陳女士一樣,年輕、精力旺盛、有運動習慣。只是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極端天氣下,人的身體不是鐵打的。尤其是濕熱型氣候,比你想象的更容易讓人脫水、虛脫,甚至猝死。
我們都被“早起晨跑有益健康”這句話洗腦太久,仿佛它是永恒正確的一條定律。但這條定律在35℃以上高溫+85%濕度的南方夏季,完全不適用。
長沙、南寧、貴陽這些地兒,夏天不只是熱,更是一種“悶蒸”的熱。濕度高導致汗液蒸發變慢,身體降溫機制癱瘓,核心體溫迅速飆升,最終引發器官衰竭。而你在跑的那一刻,其實正處于一個“煮熟的慢燉鍋”。
熱射病不是“中暑加強版”,它是一個獨立的、致命的醫學診斷。發病快、進展猛、死亡率高達50%以上。它不是“多喝水、多休息”能解決的事情。年輕人以為自己能扛,其實很多時候,身體已經在發出報警信號,只是你沒聽懂。
我們常說,夏天出汗多,是排毒。錯!過度出汗會帶走鉀、鈉、氯等重要電解質。等你開始頭暈、惡心、四肢無力,那不是“排毒”,是低鈉血癥的前兆。電解質紊亂,會影響心電傳導、肌肉收縮,輕則抽筋,重則心律失常、昏迷。
尤其是空腹晨跑的人,血糖低、電解質低,體溫高,三重打擊疊加,身體如同一輛剎車失靈的車,在高速公路上瘋狂飆車,下一秒就是失控。
很多人問,“我都喝水了,怎么還會脫水?”真正科學的補水,不是喝一口礦泉水,而是要補充含鈉的水溶液。運動飲料可不是糖水飲料,它配比的是鈉+葡萄糖+水分的精準比例,模仿人體內液環境。真正能救命的,是這種液體平衡。
還有人說,“我每天都運動,身體早就適應了。”適應的前提,是環境沒有變化。而我們這幾年,氣候變得越來越極端。2024年夏天,中國多地連續高溫日超過20天,創下歷史記錄。氣象局發布的高溫紅色預警,已經不是稀奇事,而是家常便飯。
城市熱島效應讓地表溫度比氣溫更嚇人。你以為早上6點溫度只有28℃?地面溫度可能早就超過40℃。尤其是柏油路、廣場磚,這些表面像電磁爐一樣,在你腳下炙烤。
很多人忽略了服裝的問題。穿不透氣的緊身運動衣,反而加劇散熱困難。再加上很多人追求運動“儀式感”,戴耳機、戴帽子、戴手環,全副武裝,結果把自己包成了一個蒸鍋。
身體不是“抗熱神器”,它有一個極限點。超過這個點,哪怕你是健身達人,也逃不過代謝崩盤。
不只是跑步,很多戶外工作者、快遞員、保安、環衛工人,每年因為熱相關疾病進醫院的人不在少數。只是他們不像陳女士那樣有“新聞感”,但他們的危險一樣真實。
中國傳統文化里講:“大暑不動土,小暑不納涼。”農諺不是迷信,它是古人對自然的認知結晶。古代人沒有空調,但知道在高溫天要“避陽”“戒動”,而我們現代人反而忘了這些智慧。
很多人喜歡晨跑,是因為清晨空氣好。但在城市里,清晨空氣未必真好。夜間車輛減少,空氣中的臭氧濃度反而升高,尤其在高溫天氣下,臭氧可直接刺激呼吸道,引發咳嗽、胸悶、氣喘等表現,尤其對有哮喘或過敏體質的人更明顯。
再說一個冷知識:空腹運動時猝死的風險更高。空腹狀態下,肝糖原儲備不足,運動時身體只能靠脂肪供能。但脂肪代謝慢,供能不及時,很容易出現低血糖性暈厥,甚至心律不齊。曾經有一個28歲的健身博主,也是空腹晨跑,途中突然倒地,送醫搶救無效。
飲食也很關鍵。夏天大家喜歡吃西瓜、冰棍、喝冰奶茶,結果胃腸功能下降,體內寒濕堆積,表面熱、內里寒。再一運動,寒熱交錯,容易誘發胃痙攣、腸功能紊亂,甚至暈厥。
還有很多人,夏天吃太多燒烤、喝啤酒,導致體內尿酸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本身血壓就不穩,再加上脫水、運動,容易出現腦供血不足甚至腦梗。
很多人問我,“那我到底要不要運動?”當然要。但不是盲目跟風式地動。要看時間,看氣溫,看自身狀態。如果你昨晚睡不好、今天沒吃早飯、天氣預報35℃+濕度90%,那就別出門了。
運動后不宜立即進入空調房。劇烈運動后毛孔張開,突然進入低溫環境,可能引起血管收縮、頭痛、鼻塞、甚至誘發心絞痛,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注意。
更別說很多人運動后直接吹風扇、喝冰水,這些表面“爽”的行為,把你送進醫院的速度,比你想象得快得多。
運動不是萬能鑰匙,更不是健康的免死金牌。真正的健康,是根據環境、體質、年齡、氣候做出靈活調整。運動應該是“加分項”,而不是“賭命項”。
本文為科普內容整理,旨在傳播健康知識,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或診斷方案,如有癥狀請盡快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參考文獻: [1]劉志紅,王琳,陳雪婷.熱射病的臨床特點及重癥病例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23,32(5):561-564. [2]王峰,胡建平.高溫天氣下的運動風險與防護建議[J].中華運動醫學雜志,2024,43(2):123-127. [3]李曉燕,張志遠.電解質紊亂與高溫環境下的致死風險[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22,42(10):801-8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