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而美法案》(簡稱OBBBA)已于當地時間7月4日正式生效,標志著美國能源政策發生重大轉向,這或將引發一場新能源行業的“地震”。
據了解,該法案的核心內容在于,提前終止此前拜登政府《通脹削減法案》(IRA)下的部分關鍵清潔能源補貼,并大幅收緊對“受關注外國實體”(簡稱FEOC)的限制。業內專家分析指出,這些變動一方面將重塑美國本土新能源產業格局,另一方面也將對全球,尤其是對中國的新能源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
01
對中國儲能行業的影響“利弊交織”
此前,IRA法案曾允許儲能項目獨立申請投資稅收抵免,推動美國2024年大儲裝機達到29GWh。但OBBBA法案不僅取消該抵免,還禁止將儲能系統接入享受補貼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機構測算數據顯示,“取消投資稅收抵免,將使其大儲項目內部收益率(IRR)從12.8%降至8.3%,將大大降低儲能項目的投資價值。
從對中國儲能行業的影響看,一方面,該法案通過嚴格的“受關注外國實體”(FEOC)條款限制中國供應鏈參與,規定2025年12月31日后建設的項目,若涉及FEOC和指定外國實體(如中國特定電池生產實體等),將無法享受投資稅收抵免(ITC)和生產稅收抵免(PTC)。
業內人士認為,這將促使中國儲能企業抓住對美出口的“窗口期”,在今年年底前加速推進存量項目落地,短期內對美發貨量有望增加。但長期看,后續的新增投資可能會出現明顯收緊的情況。
另一方面,通過抬高市場壁壘以限制中資企業。一是股權穿透審查,要求外資持股低于25%;二是供應鏈審查升級,電池廠商需證明鋰、鈷等關鍵礦物加工環節,未被“受控外國實體”掌控,否則可能喪失30%ITC資格;三是禁止通過技術許可、生產合同實施“有效控制”。
有分析指出,中國供應全球90%的儲能電池,“大而美”法案各項審查趨嚴,將極大增加中國企業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難度。若無法滿足審查標準,產品競爭力將大打折扣,面臨被排除出補貼范圍的風險,進而影響市場份額。與此同時,當前美國約50%的儲能電芯依賴中國進口,有機構預測,政策的不確定性,或將導致2026年美國儲能裝機下降29%。
值得一提的是,在戶儲方面,“大而美”法案也取消了屋頂光伏的30%稅收抵免,終止了對獨立儲能設備的支持。這將導致戶儲系統成本上升,削弱項目的經濟性,延長投資回報周期。
不過,“大而美”法案也有一些有利的調整。例如,取消ITC提前退坡計劃,大儲ITC補貼時間從2032年延至2036年,為儲能行業提供了更長的政策支持窗口;減緩了退坡幅度,該法案條款規定,儲能項目若在2033年年底前開始建設,抵免為100%,2034年75%,2035年50%,2036年以后抵免停止,退坡節奏(25%/50%)較之前的逐年大幅削減(20%/40%/60%)更平緩,有利于穩定美國大儲項目的經濟性和投資者預期,為中國儲能企業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市場預期環境。
此外,據了解該法案還放寬了對外國敏感實體的限制,與此前“任何組件、關鍵礦物來自禁止外國敏感實體,則無法獲得補貼”相比,當前版本法案規定,從外國敏感實體獲取的材料成本,在總材料成本中的占比要在2026年-2029年,分別低于60%/55%/50%/45%,2030年及以后低于40%,仍可獲得補貼。這在一定程度上利好中國儲能產業鏈對美出口和技術授權模式。
02
中國儲能產業鏈企業出海面臨的挑戰加劇
顯然,“大而美”法案的核心目標,是減少美國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同時保護其本土產業。但在鋰電產業鏈方面,美國本土制造的成本遠高于中國,且對中國關鍵材料和組件的依賴度極高,例如鋰電池進口近88%來自中國,儲能電芯也至少有50%需要依賴從中國進口。
因此,“大而美”法案FEOC條款下,強行剝離中國供應鏈,可能導致美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受阻,也將使中國企業出海北美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在低補貼甚至零補貼的苛刻條件下,中國儲能產業鏈企業長期積累的成本優勢有可能會被放大,有利于在未來全球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
與此同時,為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以及防范相關風險,中國儲能產業鏈企業的海外市場布局已愈發廣泛,從早期集中于歐美等傳統市場,逐步拓展至全球各大區域。
從海外訂單規模看,今年上半年,中企簽訂的海外儲能訂單近125GWh,熱門區域包含中東、歐洲、東亞、澳大利亞、南美等,尤其中東以超35GWh的訂單居于首位。中國儲能企業正從依賴歐美市場,轉向新興市場均衡發展,中東、拉美等地區的需求快速增長,正對沖美國市場的萎縮。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25年新興市場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量將占全球65%,其中中國企業參與度超50%。沙特、巴西等國將中國技術標準納入新能源基建規范,將推動中國儲能設備等產品的標準輸出。
此外,在東南亞,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協同布局,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欣旺達、瑞浦蘭鈞、蜂巢能源等超10家電池企業,以及恩捷股份、星源材質、華友鈷業、新宙邦、龍蟠科技等細分領域龍頭,均已在東南亞布局生產基地;在歐洲市場,中企也在迅速構建超越日韓企業的強勁競爭力。
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下,中企正通過供應鏈韌性建設、技術迭代與市場多元化,在全球儲能產業鏈重構的關鍵期重塑競爭優勢。密切跟蹤政策動態、靈活調整戰略布局,將成為企業穿越周期的關鍵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