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芳)7月12日,“臨床試驗系列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大會”在深圳開幕。
圖為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大會邀請了來自《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主編團隊等全球知名期刊團隊、中外院士等數十位專家學者。大會執行主席高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有獨特優勢。我們探索的新模式,不光服務本地百姓,還能為世界提供高效協作的‘中國智慧’。”專家們現場分享了不少“硬貨”:比如設計臨床試驗的“妙招”,能更快找到好療法;在基因治療上取得突破,給原本“無藥可醫”的罕見病家庭帶來新希望。討論的核心始終圍繞“如何實實在在地提升治病救人的能力”。
如何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加強協作、優化流程,讓真正有效的診療新方法,能在大灣區“跑”得更快并用到患者身上?大會主席、深圳醫學科學院副院長涂歡認為:“在光明科學城戰略布局下,我們協同優質區域醫療資源,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全鏈條的創新閉環,最終讓患者成為最大受益者。”深圳醫學科學院粵港澳國際臨床試驗中心負責人李鎰沖表示:“在深港‘一中心一所’架構下,中心旨在推動跨境倫理互認與數據流通機制,打造大灣區臨床試驗新生態。”
此外,與會專家們還交流了腫瘤治療領域,如胃癌、鼻咽癌、胰腺癌的精準治療與微創手術新進展的心得,旨在提升療效與患者生存質量;優化心腦血管急癥,如腦卒中的搶救流程;探索了擴大低劑量CT肺癌篩查等早篩早防策略;并研究了限時飲食干預脂肪肝等生活方式管理方案,用更簡便的方法守護大眾健康。
大會主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院長何裕隆表示:“研究必須源于臨床難題,成果最終要造福患者。我們打造的平臺,核心使命就是加速實驗室發現向病床旁新療法新技術的轉化,這是我們的責任所在。”中山七院作為研究型教學醫院,正系統構建強大的科研支撐體系,匯聚了包括兩大諾貝爾獎得主領銜的實驗室以及七大面向重大疾病的研究中心等頂尖平臺。該院于去年獲評“研究型醫院建設單位”。
本次大會由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主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深圳醫學科學院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聯合承辦。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