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打藥要背幾十斤的桶,累得腰都直不起來?,F在看這些大學生動動手指,小車就跑起來噴藥,又快又勻,真神了!”青陽縣朱備鎮的農田邊,村民王阿姨看著眼前藍灰色的“鋼鐵小幫手”靈活穿梭,忍不住嘖嘖稱贊。這是一臺由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子自主研發的智能農業打藥小車,這一場景是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實踐團“三下鄉”社會活動的剪影。
7月6日至8日,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實踐團深入池州市青陽縣朱備鎮,開展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緊扣水利專業特色,圍繞“水情調研、科技支農、文化科普”三大任務,用“硬核”科技和青春智慧,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活”起來的水利課
實踐首日,團隊在劉老師的帶領下,深入調研當地水情。團隊成員沿青通河實地考察,觀察已建成的完備水利設施及其精妙的分級蓄水功能。走進特色“村咖”,通過展覽與交流,隊員們觸摸到朱備鎮獨特的水文化脈絡。
為了摸清水系“大動脈”,團隊奔赴青通河上游的“命脈”——牛橋水庫(將軍湖)。學生操作無人機升空,從高空視角俯瞰,水庫的壯闊與青通河的蜿蜒盡收眼底。隊員們深刻認識到,作為皖南重要區域性河流,青通河徑流穩定對沿岸生產生活至關重要?!芭蛩畮焱ㄟ^科學的蓄水、泄洪、補水調控,如同‘超級穩定器’,在防洪抗旱、保障供水、維系生態中功不可沒。”
傍晚,通過聆聽村民講述青通河改造前后的巨大變遷,隊員們對當地水系治理成效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智能小車”開進青陽農田
“重心穩住,遙控再精準點!注意田?。 ?月7日,在團青陽縣委和村民王阿姨的支持下,實踐團帶著智能農業打藥小車,直奔朱備鎮農田進行實戰檢驗,指導老師童老師在田邊緊盯著測試進程。陽光下,這臺小車在隊員們的遙控下,穩穩行駛在田壟間,兩側機械臂精準展開,藥霧均勻噴灑。
隊員們介紹,小車的設計初衷就是“用專業優勢推動農業自動化、智能化,減輕農民負擔”。“為了保證小車的輕便,我們利用熔融沉積成型(FDM)3D打印技術一體制造出輕量化車身。”隊長張宵粟告訴記者,他帶領隊員耗時一個月完成了車身的建造,小車主體部分則采用熱塑性聚氨酯(TPU)材料,內部通過拓撲優化設計成蜂窩狀結構,既抗沖擊又減重30%。為了讓它更“接地氣”,團隊已快速迭代了5版結構,解決了初期重心偏移問題。
“這次實地測試,我們也發現3D打印底盤在崎嶇地形抗扭性稍顯不足,接下來我們計劃升級碳纖維增強尼龍復合材料,優化打印工藝,讓底盤更‘硬核’!”隊員們信心滿滿地說。指導老師童老師現場點評:“這就是‘設計-測試-優化’的閉環實踐,知識只有長在田野里,才能生根發芽。”
別開生面的科普課堂
7月8日,在當地縣團委協調下,實踐團走進“青年之家”,為鄉村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水利知識盛宴”——“水育江淮”科普課堂。
實踐團成員通過講述江淮治水史、3D動畫和模型演示、青陽縣俯瞰圖拼圖競賽等多種方式科普知識?!八畮鞎Y冰嗎?”“蒸發的水去哪了?”在“水的形態”小實驗中,孩子們圍在實踐團成員身邊,發出陣陣驚嘆和追問;在防溺水情景模擬環節,孩子們化身“小勇士”,舉桿“救援”、用玩具電話“報警”,在互動中學習自救互救;在智能農業打藥小車演示環節,孩子們聽實踐團成員講述了小車原理,并親手操作了智能小車。
記者手記:安水院學子以“水”為媒,架起了知識傳播與文化傳承的雙橋。從追尋千年治水智慧到啟蒙現代水利科技,從筑牢安全意識根基到點燃科技創新火花,實踐團不僅為鄉村孩子心中種下了守護水生態的種子,更探索出一條“專業知識+鄉土資源”賦能鄉村振興的青春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